摘 要: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用聰明才智創造的技術結晶,蒙古包每一部分的構造和設計并非隨意安排,而是蒙古族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物產特征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經過不斷地鉆研和改進而逐步形成的科學作品。蒙古包的結構構造飽含著蒙古人的智慧,也體現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蒙古包;科學性;哈那;烏尼;苫氈;游牧
蒙古包是蒙古人生活起居的起點和中心,在蒙古傳統游牧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何一項有關蒙古文化的研究都不可能繞過蒙古包。作為蒙古人家園的蒙古包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意義上的居所,更重要地是蒙古包是蒙古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用聰明智慧創造的技術結晶。這一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蒙古包的誕生適應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自然環境、經濟特征、生活方式和物產特點;二是蒙古包從整體結構、搭建、拆卸、搬運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特別適應游牧生活,具有靈活、獨立的特點。
一、蒙古包是適應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科學作品
游牧是適應蒙古族生產、生活的唯一一種科學的生產方式。也是因為受這一客觀因素的限制,古代蒙古人發現,穴居或采用泥土搭建的固定居所是不適應游牧生活的,而是要建造一種“活的居所”,才能更好地適應游牧生活。經過漫長的“創造-認識-再創造”的反復實踐,最終創造出了兼具適應性與科學性的特殊居所——蒙古包。蒙古包的整體構造是具有靈活結構的科學作品,它常常被譽為“活的居所”,這一“活”字體現在其外觀、內部構造和本質特性等多個方面。
蒙古包的每一個部件都為其靈活的結構服務,主要表現為套腦、套腦穿繩、烏尼、烏尼繩套、哈那、哈那皮釘等部件的高效配合,支撐了蒙古包上、中、下三大部分的穩定結合。同時,經過多次的拆卸、裝載和運輸,蒙古包依然能夠毫發無損地重新搭建起來,這也是其作為“活的居所”的重要體現。
游牧生產方式必須考慮到四季輪牧、應對災害、草場恢復、利用水源等各種自然條件的約束。如果沒有適應性極強的蒙古包,游牧業很難在歷經數千年的嚴酷考驗之后而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方式。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蒙古包是蒙古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他們游牧生產生活經驗的結晶。
二、蒙古包是有效利用蒙古地區物產的科學作品
制作蒙古包的主要原材料是木材,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環境。
蒙古高原,屬北溫帶大陸型氣候,冬夏溫差大,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夏季最高氣溫可達零上40℃。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顯然不適合用具有熱脹冷縮特性的金屬代替木材制作蒙古包。另外,因為金屬較木材重量大,也不適合經常搬遷的游牧生活。
相比金屬,木材具有氣候適應性好、遇熱不脹、遇冷不縮、質量輕、易塑形及產量豐等特征,因此,制作蒙古包歷來都用木材。
毛氈也是制作蒙古包的主要材料之一。在理論上,蒙古包可以用布料、皮革、干草等苫蓋,但為什么蒙古族一定要用毛氈苫蓋蒙古包呢?其實這也同樣取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如果用布料苫蓋,缺點是白天熱、夜晚冷,夏季不遮陽、冬季不保溫,遇雨水滲漏、遇大風鼓起;如果用皮革苫蓋,雖材料易得,但缺點是經日曬雨淋后會干硬、收縮;有些地區在夏季會利用蘆葦、柳條等干草苫蓋蒙古包,但其缺點是易燃燒、易滲水。
毛氈的優點是日曬不會發燙,冬季不會凍硬,不滲水,抗強風,冬暖夏涼,不怕折疊,易于搬運、儲藏。所以,對于從事游牧生產的蒙古族來說,毛氈歷來就是苫蓋蒙古包的首選材料。
蒙古包的套腦綁繩、烏尼繩套、哈那連接繩等通常用馬鬃、馬尾編成的繩索,這并不是隨意地選擇,而是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按理說,皮條、麻繩、鐵絲等也可以發揮捆綁的作用,但具體到蒙古包,均有其不足的一面。如皮條雖有一定的柔韌性,但在寒冷、炎熱、干燥、潮濕等多變的環境條件下,它會變硬、變脆,繼而有可能斷裂、崩開,鐵絲則因過于硬而常常會導致木制部件發生損壞。
馬鬃、馬尾編成的繩索有柔軟,不易伸縮變形、結實耐用等特性。蒙古族充分利用了這些特性,將其用于制作蒙古包的套腦綁繩、烏尼繩套、哈那連接繩等。
制作蒙古包的套腦和哈那時需要用到皮釘,皮釘必須用生皮條制作。如果用鐵釘、鐵絲作為哈那的連接件,時間長了會導致哈那孔變大甚至裂開。麻繩、鬃繩則因其柔韌性強而導致無法固定哈那。唯有生皮條最適合制作皮釘,使用時先將生皮條泡軟,按所需長度裁好后穿過哈那孔將兩頭打結,待干燥后皮釘將會收縮變硬,日曬雨淋將使其愈發堅固。蒙古族正是發現了生皮條的這一特性,才將其用于制作皮釘。
蒙古族在制作蒙古包時合理利用上述種種原材料,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實踐探索的結果。綜上所述,蒙古包是蒙古族充分利用當地的物產和畜產品資源,以適應蒙古高原游牧生活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在實踐中不懈專研的科學作品。
三、蒙古包是適應蒙古族運輸工具的科學作品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蒙古族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這也體現在蒙古包的制作環節。在游牧生活中馬匹通常用于騎乘,公牛通常用于運輸,蒙古高原夏季雨水豐富,地面潮濕松軟;冬季雪大、風疾,地勢不平,溝壑縱橫。在這種環境下,最理想的運輸工具是馭牛勒勒車,勒勒車具有不易陷入泥濘和積雪中、即使陷入也易于人力推拉的特點。所以,蒙古包的規格尺寸和重量充分考慮了一頭牛的負重和勒勒車的裝載量,達到了牛、車、貨三者的有機結合和動態平衡。
勒勒車的可裝載貨物部分一般為長2~2.3米,寬0.9~1米,拆卸后的蒙古包各個部件尺寸通常也在這一范圍之內。如烏尼長度一般在2.3~2.6米,折疊后的哈那寬度在1米以內,整體重量則在250~500公斤,適合單車運輸。
由此可見,蒙古包各個部件的長短、輕重等不是毫無根據隨意制造的,而是適應當時當地交通狀況和運輸工具特征的產物。所以說,蒙古包是適應蒙古族運輸工具的科學作品。
四、蒙古包結構的科學安排
“輕便、細小、多部件”是蒙古包有別于其他民族居所的一大特點,也是蒙古包之所以能夠適應游牧生活需要的科學安排。蒙古包可不可以做得大而敦實?答案是當然可以。但大而敦實的居所不適用于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的游牧生活方式。因此,輕便、細小、耐用的蒙古包是蒙古族居所的必然選擇。
蒙古族制作蒙古包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對力學中的力的分散原理的認識。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實現了以輕代重、以小代大,以大量細小的部件支撐起一個整體的蒙古包。以烏珠穆沁地區四張哈那蒙古包為例,其套腦由98個部件構成,烏尼有86根,哈那由長短不一的216根木棍組成,木門有38個部件,柱子有14個部件,總計452個木制部件。其中,最長的2~3米,最寬的10厘米,最厚的6厘米,最薄的僅有1厘米。
再看苫氈部分,上例中的蒙古包共有24張苫氈,其中,最長的6~7米,最寬的2~2.3米,最厚的1.7厘米,最短的1米,最窄的0.4米,最薄的1厘米。繩索共有150根,最長的35米,最寬的6厘米,最厚的1厘米。
蒙古族正是利用這些細小、輕便的部件,創造了與其他民族建筑作品共同屹立千百年的居所——蒙古包,如果其中沒有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反復的實踐經驗,這一成就是不會輕易實現并保存至今的。
蒙古包的結構中蘊含著豐富的力學原理,如上所述,蒙古包的烏尼是用柳條制作而成的,如果單拿出一根柳條,其承重力并不大,但一個蒙古包通常會用一百根左右的烏尼,這樣一來,套腦和頂氈的重量便會均勻地分散到每一根烏尼上,就不會輕易折斷。哈那、繩索等其他部件的構成,同樣遵循了這一力學原理,從而可以用許多細小的部件共同支撐起一個蒙古包。也就是說,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獲得最大的居住面積,同時也方便了搬運和運輸,還能利用其力量抗風,這是蒙古包最大的特點。單從部面上看,蒙古包是一個近似半球形的穹頂,這種形式最符合結構力學原理,只要很細很薄的龍骨便能承受頂部覆蓋的幾層毛氈重量;再從造型上看,蒙古包十分接近流線型,風暴從任何角度吹來,蒙古包與風向垂直的面積都非常小,因此它對風的阻力也減到了最小,完全可以抵抗風暴的襲擊。此外,蒙古包的受力結構都有一定彈性,當某點受力時能將力均勻地傳到其他各部位。
綜上所述,蒙古包每一部分的構造和設計并非隨意安排,而是蒙古族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物產特征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經過不斷地鉆研和改進而逐步形成的科學作品。蒙古包的結構構造飽含著蒙古人的智慧,也體現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郭雨橋.細說蒙古包[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
[2]格·沙日布道日吉.蒙古包[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7.
[3]高·阿日華.烏珠穆沁蒙古包[M].內蒙古: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伊麗娜,內蒙古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講師,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