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舊民居、老宅院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歷史,見證著一個時期的的歷史,如果我們借口城鎮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而拆掉老宅院蓋上新樓房,那么我們的城鎮也是沒有靈魂的城市,沒有歷史韻味的城鎮。所以我們應該發展城鎮,也應該保留歷史。將現代的與歷史相結合,在兩方面同樣發展。在中國,任何類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逐漸演變而成,所以古民居的再利用必然是現代城鎮文化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小城鎮;閑置古民居建筑;再利用
每當人們游走在不論南方還是北方的城鎮鄉村,放眼望去一棟棟各種顏色的二層、三層小樓和小院此起彼伏、錯落地矗立在道路兩旁。如今一些單元樓也開始變得多起來,路邊偶爾會有幾堆準備蓋房用的沙子水泥什么的,一輛摩托車呼嘯而過,引起一路的風沙飛揚,路旁的行人也都個個悟住嘴巴鼻子避在墻根。如圖1、圖2所示,我不敢說這些住宅、宅院是沒有經過規劃,沒有經過設計的,可是我敢確定的是他們的雷同正在沒有控制地蔓延著,雜亂無章的,極不協調的城鎮房屋,讓人很難知道自己到底身在中國的哪個地方。我們都深知歷史對人類、對國家的意義,一些舊民居、老宅院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歷史,見證著一個時期的歷史,如果我們借口城鎮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而拆掉老宅院蓋上新樓房,那么我們的城鎮也是沒有靈魂的城市,沒有歷史韻味的城鎮。所以我們應該發展城鎮,也應該保留歷史。將現代的與歷史相結合,在兩方面同樣發展。人們應當開始重視城鎮住房的歷史文化保護方面,不僅僅只是古跡文物的保護,不是就地重建而是“就地取材”,使我們的城鎮住宅能夠代表每個城鎮歷史文化的鮮明特色,使城鎮閑置古民居煥發新的生命力。我想表達的重生是指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功能的再使用。
一、關于小城鎮閑置古民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稱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于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在中國,任何類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逐漸演變而成,所以古民居的再利用必然是現代城鎮文化發展的趨勢之一。古跡建筑和古民居有一定的區別。古代留存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建筑名勝古跡即為古跡建筑。古跡建筑一經確定,就要受到政府機關保護,沒有許可,包括所有者在內的任何人,都不能夠隨意變動、修改。古民居規模較小,是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近代民居大多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一些保存完整、歷史文化價值高、保護意義相對較大的民居被主管機關列為文物古跡保護起來,為了將他們完整、真實地保存下去,這樣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雖然其他的民居保護價值與意義不大,但也應該被重視并流傳下來,人們完全可以對它們進行創意改造。
二、保存和再利用城鎮閑置古民居的意義
(一)環境方面
每當我們對舊建筑進行拆毀、爆破,必定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巨大污染,重新建造新的建筑時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筑材料,造成資源浪費。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事實,這些只能通過人們自己的努力去改善,面對環境惡化的危機,反思人類自身生存存在的安危,使建筑設計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道路。如果我們對閑置古民居進行保護與再利用,或許可以對周邊環境狀況有所改善,同時,與古民居相協調的景觀又會使環境質量提升。因此,對古民居進行改造和再利用是對城市環境有效的一項環保措施。
(二)文化方面
古民居蘊含當地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普通老百姓智慧的創造力,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連接民族感情的橋梁。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以及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需要人們保護古民居,保護古民居文化特色的傳承。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外國,很多國家很早就有法律條文規定和規范自己國家的城鎮建筑形式。例如法國,法國現在的許多城鎮建筑在拿破侖時期就已被規劃。在意大利,許多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羅馬、比薩、拿波里、佛羅倫薩等城市,這些城市有的被整體保護起來,個別古城是不允許建高層建筑的。雖然我們身處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卻很少能夠找到大片的古代民居建筑。據了解,我國拆毀的老民居建筑以每年40%的速度在減少,建筑在我國的平均使用年齡只有25~30年。相比之下,英國132年,美國74年,這是多么令人尷尬的現狀。中國的城鎮占中國的國土面積較廣,濃郁的民風民習在城鎮體現得更為廣泛,保護小城鎮古民居迫在眉睫。對中國小城鎮老宅院進行保護,不僅是在保護中華各族人民的優秀文化,也是在保護全人類的共同文化。
(三)經濟方面
人們對原有的古民居進行改造與功能轉換,大大降低了建筑重建的經費,與此同時,一些具有革新性的改造設計,會使許多人來進行參觀投資。同時會促進地塊內部和周邊經濟發展,甚至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復蘇,具有低投入、高回報的經濟效益。
三、城鎮古民居存在現狀
(一)狀況一
如圖3、圖4、圖5所示,這些是我在我的老家運城新絳縣見到的一些古民居,這些民居散落在現代的居民樓中,院子里被放滿了這些古民居的擁有者家的雜物,使原本非常有味道的民居宅院變得十分頹敗,可以看到院子中的電線毫無秩序地橫跨在這些古民居中,在美觀上與建筑壽命上都對這些古民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二)狀況二
早些年間有一些比較富有的人家買下古民居,他們并沒有把這些古民居拆毀重建新的房子,而是經過修繕后自己居住。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他們的修繕方式是沒有經過合理設計的,亦對古民居的美觀造成損害。
如圖6、圖7,這是一家人居住并修繕過的老宅院,這座宅院為清朝時期的民居建筑。宅院的主人在修繕時保留了大部分的建筑原貌,最大的變動是將室內的大的房間根據墻上柱子的位置將室內分隔為方便他們居住的小的房間,但是在室外,空調被很明顯地搭置在建筑墻外,院子中橫掛一根晾衣繩,院子中間擺放著的風景“照壁”也很奇怪,感覺這些都與整體建筑有些不和諧。
四、如何改造城鎮古民居空間
(一)了解空間
改造一個古民居,先要對其進行詳細的考查,比如建造年限、是否被列為文物,改造前后的使用功能、建筑的風格、周邊的環境,等等。依據這些條件,評估民居建筑,如果其不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性,就要對這間老宅院在改造與再利用方面做得更多一些,以改造設計為主,以修復為輔,增加現代科技的設計,保留文化特色濃郁的部分。在中國不管是帝皇建筑還是民居建筑,最能體現中國元素也最具歷史價值的地方就是房頂,一般在改造時應保留民居本身的房頂。
(二)空間改造
過去民居的房屋在建成之后,由房屋頂上的橫梁來分隔房間數,再用屏風窗簾來進行分隔空間,但這樣的做法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私密性與保暖性弱些,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空間改造,用墻面或玻璃來做分隔。在充分了解一套民居宅院以后,根據所了解到的信息進行設計,保留具有獨特價值的空間要素,徹底清理現有土地上的廢棄要素。例如北京有這樣一套四合院,如圖8、圖9,戶主姚云郎先生與夫人都是知名華僑,他們發現該四合院室內采光不太好,為了能使屋子里從早到晚都有陽光進入,他們在四合院改造標準范圍內,稍加提高了房頂的高度,并在東、西、南、北四間屋子的頂棚都開了天窗。使得屋子的采光度提高。他們的宅院保留了原有的黑色斜屋頂和青灰石磚,以及梁架結構和一棵老柳樹,清理現有土地上的廢棄要素,在原有的北京胡同文化中,添加了現代氣息。
(三)功能轉換
深入研究古民居的自身潛在價值,挖掘它在未來的功能和形態的潛力,保留其某些具有獨特價值的空間要素,創造性地予以功能置換。重生就是功能置換,讓民居空間用新的生命得以延續、傳承下去,賦予古民居全新的形態和功能,并且使古民居融入到新的功能與空間結構里去。民居的第一生命自然是居住空間,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生活空間要求便捷,因而古民居愜意的生活方式滿足了現代人的居住需求,于是出現了許多廢棄或準備重建的古民居。其實他們是完全可以被另作他用的。在國外,保護老舊宅院一直是不曾被遺忘的,例如日本的石川縣金澤大學,利用學校附近的一些老宅院老民居,設計改造成為留學生宿舍供留學生們住宿,這樣做既可以保留歷史文化特色又可以讓來自五湖四海的留學生體驗到當地的文化氛圍,更重要的是進行了功能“重生”,從廢棄的舊宅變為了傳播本地文化的留學生宿舍,也節約了重新建宿舍要使用的資源。
(四)改變觀念
對于閑置古民居的再利用,要做到精神的改變與現實的改變,精神上要形成一種新型的觀念。在談到老宅院改造時,往往人們會有破壞老建筑而非保護老建筑的心理,但相對于重建房屋來說,改造絕對是在保護它們不被消失。我認為,人們應該改變一些舊的觀念保守的觀念,人們追求適宜居住、舒適便捷的生活,老宅院的改造與修繕同樣也應該與時俱進,用新的材料形成新的觀念,時代在發展,我們需要樹立自信心,我們的設計師必須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充滿信心,不再盲目地追逐西方的設計模式。對世界各地文化進行研究,知己知彼,正確的認識和看待自己,發展自己,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不僅要繼承,而且要發展要創造,只有創造的繼承,傳統文化才會有生命力。
五、結語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克梅說:“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就是母親的面龐和城市的面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許多人離家幾年回到家鄉,卻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這樣陌生的家鄉。古民居再利用成為小城鎮發展的一個契機。可是,不能夠把簡單的現代材料的堆加與原有的房屋建筑材料形成對比就說是創意改造,古民居及鄉村建筑問題亟待解決,政府及主管部門應該予以關注,建筑設計師和普通大眾更應該重視我們的小城鎮從老宅院保護與利用問題。這個問題比城市建筑問題更為嚴重,更為復雜。讓城市發展與城鎮民居發展同步進行,讓遍體鱗傷的古代民居變得美麗舒適吧。
參考文獻:
[1]何敏,沈三陵.記兩例英國舊建筑改造[J].世界建筑,2005,(05):92-95.
[2]徐彥蘊.淺談舊工業建筑之創意改造[J].山西建筑,2010,(24):32-33.
[3]李硯祖.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49.
[4]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285.
[6]孫立人.游移與轉換[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4.
作者簡介:
朱瑞萱,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