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1978~2004年間中國電影制度變遷為具體個案,將其分為調整和轉型兩個階段。通過對兩個階段的行動者、制度邏輯和制度環境的分析,揭示出中國電影制度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受已有制度的路徑依賴的限制,也受宏觀環境的制約。分析我國電影制度變遷不能脫離我國整體經濟制度變遷這一大背景,電影制度的變遷是嵌入于整個國家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的。
關鍵詞: 制度變遷;電影制度;行動者;制度邏輯;制度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電影工業開始打破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經過漫長的變遷過程,到2004年,這一制度逐漸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那么,這套制度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呢?本文試圖對此做一學理上的闡釋,一方面旨在從制度變遷角度推進電影史研究,一方面以中國電影制度變遷的具體個案研究深化我們對中國制度變遷的認識。
一、研究框架
本文的理論假設主要來自兩個啟發。第一,經濟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命題:經濟行動是一種社會行動;經濟行動是嵌入于社會結構中的;經濟制度是社會建構的。第二,周雪光(2010)提出的研究制度變遷的“多重制度邏輯”分析框架和李漢林等(2005)提出的研究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的倡議。綜合來說,研究一項經濟制度的變遷,首先要對其演化的過程進行詳細的考查,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各個因子是如何建構這項制度的,也才能理解制度的變遷。具體到本文的研究主題,筆者認為:第一,電影制度嵌入于社會結構,它是行動者、制度邏輯與制度環境互動的產物;第二,電影制度的變遷是各行動者在特定的制度環境下,圍繞制度邏輯互動的制度變遷過程。
本文所指的電影制度包括電影意識形態管理制度、制片制度和發行放映制度三個維度。電影制度的變遷即指電影制度在這三個維度的變遷。本文將電影制度的變遷分為調整和轉型兩個階段過程。通過對兩個階段的行動者、制度邏輯和制度環境的分析來理解中國電影制度的變遷。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制度演化的歷史過程與分析
(一)調整期的制度變化(1978~1993)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對文藝功能的認識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電影的主要管理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共產黨各級管理層面都加強了對電影、廣播、電視等文藝部門的監控、引導。1990年2月,分管宣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在與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代表座談中,批評“一些影片背離四項基本原則”,電影界“存在著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和‘一切向錢看’的現象”,強調要端正故事片的創作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方向,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正確處理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系。他建議對部分影片實行補貼、調整稅率、成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90年代后,除了電影規劃和生產的“主旋律”化,國家權力強化電影調控的具體措施還有:“正面宣傳為主,鼓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淡化海外境外節目,保護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加強對電影劇本的審批,制定電影審查制度等。”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一時期電影事業中制片與發行制度也有所調整。1980年7月14日,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汪洋就當時電影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上書中央書記處。汪洋的信共談論了三個問題,涉及電影事業的投資重點、影片利潤分配和制片廠的經營管理等。之后,中央決定從1980年起生產的故事片版權歸制片廠所有,同時,改單片拷貝按9000元累積總拷貝量結算。在此之前,制片與發行之間的結算關系曾有兩次調整,分別是解放初期按影片攝制成本上浮10%利潤以及1980年4月實行的每部故事片一次性70萬買斷。1989年,“中影”公司再次提高單拷貝售價,從9000元至10500元;1991年,“中影”將統一調控的票價下放,進一步實行“浮動票價制”。但這時候的調整對整體生產關系的觸動并不強。制片方與“中影”的生產關系在80年代初期那場交鋒中已經基本定型,貫穿整個80年代。直到1993年計劃經濟體制的破裂,制片部門與發行部門之間新的生產關系才形成。
(二)對調整期的制度分析
這一階段的制度變遷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進行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構成了這一階段制度變遷的制度環境。經濟體制不斷深入的外部大環境催促與內部工業經濟運行困難的壓力合力推動了這一輪制度調整。國家、企業主體是這一階段制度變遷的主要行動者。國家行動者扮演著引導、掌控和裁決的角色。企業主體是第一線的生產者和管理者,其行為受國家計劃和制度環境的雙重約束,同時,企業主體的行動又以反饋的形式作用于國家行動者。
這一階段,國家的行動邏輯是“一手管理、一手促繁榮”。這一邏輯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以促進繁榮為主;而80年代中期以后,管理的力度增強,表現為“加強管理、促進繁榮”。在如何理順關系的問題上,各大制片廠和“中影”公司的討論,為中央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同時,必須保障電影為人民服務,以“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替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既延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總方針的核心旨意,又擴展了文藝事業的功能和意義,客觀上促進了電影部門思想的解放。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加強了對電影事業的管理力度。
企業主體的行動邏輯是增加利潤。在1979年的交鋒中,中影公司的丁達明明確地指出,無論是北影的方案不是中影的方案都是一個想法,那就是要利潤。汪洋在給中央的信中也談到:“我們的最終目的要實行產銷結合,影片由制片廠自己發行。影片質量好,制片廠收入多,上繳國家的利潤也多。”簡言之,這一階段的企業博弈并不是一個把蛋糕做大的游戲,乃是一個如何切蛋糕、如何分蛋糕的利益爭奪游戲。
三、轉型期的電影制度變遷與分析(1993~2004)
(一)轉型期的制度演化(1993~2004)
1992年底,中國共產黨十四大召開,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寫入其報告。從此,中國社會的改革告別計劃經濟時代,進入市場經濟的新時代。“走向市場化”從此成為國企改革的方向。這一階段中國電影制度變遷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環境下展開的。
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在匯集全國電影業各大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發布了《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這一被稱為“三號文件”的基本精神在于: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等企業必須適應黨的十四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變四十年來計劃經濟中電影的“統購統銷”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三號文件”規定:根據我國實際,電影事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分步實施,分類指導。
(二)對轉型期的制度分析
“放開發行”的目標是打破區域壟斷,放開市場。但是,自1933年,廣電部發布的幾個文件在實施中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地域性封閉性市場的存在。由此,“打破壟斷”僅僅操作化為打破進去某家企業的壟斷,而不是區域性經營的壟斷;“放開市場”僅僅放開了發行行業,而不是全國性的市場。區域性封閉性市場的存在使得計劃經濟中的行政命令依然發揮重要作用,導致企業在嘗試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與政府達成“共識”,即“政府認可”或者“政府不反對”。特別地,當政府出于“穩定”的考慮時,“放開”就會放得很慢。
一些積極爭取拷貝經營自主權的放映企業引導了組織方式轉變。他們要求通過多種渠道發出了要求自選影片、自購拷貝的呼聲。一份關于“35毫米影片的單拷貝擁有全國性放映(發行)版權方式的設想”,引發了電影業內上下的爭議。一些影院也開始協商聯手成立公司,購買影片、介入發行。
國家行動者的強勢推動最終打破了舊的發行放映體制。2001年12月18日,廣電總局、文化部出臺了經過近一年時間反復論證、修改的《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正式推行“院線制”。所謂院線制,是以若干影院為依托,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
四、總結與討論
本文將中國電影制度的變遷過程劃分為制度調整和轉型兩個階段,并剖析實踐中形成的具體制度形式。這些過程實際上是行動者、制度邏輯和制度環境三個變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各個階段,不同的行動者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推動了制度的創立和變遷。行動者受制于各自的制度邏輯,圍繞著制度環境展開互動,促使制度演化,形成一套生產規范。具體來講,本文有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分析我國電影制度變遷不能脫離我國整體經濟制度變遷這一大背景,電影制度的變遷是嵌入于整個國家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的。我國電影制度改革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1978年改革開放后,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驅動下,電影制度開始了新的調整與改革。但是,這種變遷受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強大慣性的制約。1993年后,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趨動,又一次帶動了電影制度的調整。2000年前后,在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市場組織形式的合力下,發行放映端被重點突破。最終,奠定了今天中國電影的基本制度。
第二,從電影制度的初始條件與演化過程來看,電影制度的變遷是是漸進式的、路徑依賴式的。在電影的改革與變遷過程中,行動者一直較為注意依托現有的組織形式進行邊際創新,而不是簡單地直接開放市場,讓社會、經濟組織自由競爭來催生市場和新的制度形式,更不是拋棄既有制度結構,另起爐灶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制度形式。更多地,我們國家是充分地利用了現有的體制中業已存在的制度資源,通過有序的邊際創新的方式來穩步地推動制度的創新與變遷。
參考文獻:
[1]沈蕓.中國電影產業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唐榕、邵培仁.電影經營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周雪光、艾云.多重邏輯下的制度變遷: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2010,(04).
作者單位:
羅永(1989-),男,湖南省邵陽市,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