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移民國外傾向為因變量,構建logistic模型,通過分析性別、自豪感、獲得更高地位的信心、改變未來生活的信心、教育、政治面貌、戶口、職業、收入和年齡等自變量,得出如下結論:第一,主觀因素對移民國外傾向有很大的影響;第二,教育、職業和政治面貌等人力資本對移民國外傾向沒有影響;第三,戶口類型與移民國外傾向密切相關,非農業戶口的移民傾向遠大于農業戶口。
關鍵詞:移民國外傾向;主觀因素;人力資本;戶口類型
移民,是指超過一定空間距離移居的人群,或是遷往國外某一地區永久定居的人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移民的增長趨勢明顯,從是否跨越國界將移民分為國際移民和國內移民兩大類。國內移民文獻集中分析生態移民和水利移民。方兵和彭志光區分了生態移民和生存移民。生態移民從生態脆弱區保護出發的多目標移民,既考慮移民能致富奔小康又不破壞遷入地遠期生態環境兼顧遷入地原居民利益。孟琳琳和包智明認為以往研究從經濟角度考察了我國生態移民的現狀,提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城市新移民是指年滿16周歲且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沒有取得該城市戶籍的大陸地區居民。這部分群體沒有取得戶籍大多都已在該城市落戶生根,因此屬于移民這一群體。以往研究認為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融合程度總體水平偏低,并且體現出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和經濟融合依次降低的趨勢(張文宏、雷開春,2008)。國際移民研究主要集中于移民政策的解讀以及移民對于我國社會結構的影響。文軍、黃銳試圖以制度主義作為切入點建構移民政策的分析維度。王春光從身份合法化、非法生存與合法發展,教育、代際關系與融入等方面對移居巴黎的溫州人的社會融入狀況進行了考察,從而得出了有關非精英移民的理論假設。
徐友漁認為我國居民的境外移民已從“非精英移民”逐步轉向“精英移民”。現代化移民理論家斯梅爾塞(Neil Smelser)把移民視為發展的結果,研究了移民結構性外在原因,從都市化、發展不均提出拉扯推撞理論(pull and push theory)。這種結構性解釋為理性選擇學派所詬病,指其沒有處理人的主體性問題,理性選擇學派強調個體對客觀環境的判斷和能動性。
一、研究假設
我國的移民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移民,在歐美發達國家主要是富人,在印度主要是IT人才等專業知識分子,在俄羅斯則既有富人又有知識分子。相形之下中國最為全面,官員、富人和知識分子齊上陣。所以,我國移民問題也更為復雜,移民的原因也更加繁雜。本文試圖通過對移民傾向的相關因素研究,進而分析移民國外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假設如下:假設一:主觀因素對移民國外傾向有一定的影響。假設二:教育、職業和政治面貌等人力資本對移民國外傾向有較大影響。假設三:戶口類型與移民國外傾向密切相關。
二、數據和變量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采用的是“社會質量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組于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間進行的全國性大規模問卷調查,樣本來源于上海、吉林、河南、甘肅、云南、廣東等地區,調查抽樣按照多階段隨機抽樣的原則,總體樣本6000個,有效樣本5745個。
(二)變量
1.因變量
本文的因變量為移民傾向(qinxiang)。對于移民傾向的測量,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問題。在本文的數據來源問卷中,采用的是:“如果有機會和條件移民其他國家,您會選擇移民嗎?”,將回答的是與否生產一個虛擬變量qinxiang,這樣就可以采取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
2.自變量
本文有較多的自變量,其中教育程度和職業聲望是處理起來較復雜的兩個。一般認為,人均受教育年限有三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是以現行學制年數為系數,受教育人口只要進入了某一教育等級就以完成這一教育等級所需要的年數作為已經接受教育的年數。這樣確定的系數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6,高中文化程度12,初中文化程度9,小學文化程度6,文盲0。第二種方法是以實際調查結果為系數,在要求被調查對象圈填受教育程度后,再填寫受教育年數,但不包括非全脫產受教育的年數。在此基礎上計算出的系數為:小學4.23年,初中8.12年,高中(中專)11.06年,大專以上14.34年。第三種方法以學制為基礎設定固定系數。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分為畢業、肄業和在校等幾種情況,為受教育年限的計算設定一套系數。為了方便起見,本文選擇第一種方法,具體分法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程度——受教育年限轉換表
本文職業聲望采用李春玲提出的職業聲望分層,為了克服以往職業聲望測量的缺陷,研究者用一項全國抽樣調查數據,采取了林南和葉曉蘭設計的分組職業聲望測量方法,共選擇了81種職業進行聲望測量。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根據81個職業的得分排列,大致分為7個等級聲望群體。本文根據李春玲的分層及每個層次的得分區間,用相對應的聲望層次的中間值給調查對象目前的具體職業進行賦值。具體職業得分如表2-2所示:
表2-2 職業聲望得分
注:由于其他里面的選項都可以歸到前幾項,而且筆者時間經歷有限,所以歸為缺失值。
收入(income)、年齡(nianling)是兩個連續變量稍做變化直接放入模型中,對于其他自變量,基本轉換成虛擬變量。將“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以及“對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經濟地位的看法”轉成虛擬變量。同樣,政治面貌也是一個自變量對出國移民傾向產生影響。本研究還將戶口類型放入模型中將戶口分成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對比這兩種不同群體的移民傾向性。在本研究中性別將做為控制變量放入模型中。標準為是否具有移民傾向,我們將居民分成兩個不同的群體,通過對比我們能發現兩類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具體如表2-3所示
表2-3 具有和不具有移民傾向的居民特征比較
注:表中所示數字均為相應的均值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現,自豪感、年齡、收入和教育對移民傾向影響顯著,而其他因素影響較小,可能是由誤差引起。其中,自豪感、年齡與移民傾向成負相關,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越高,移民境外的可能性越低;隨著年齡的增大,傾向也會越低。收入、教育程度與移民傾向則呈現正相關,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高,移民的傾向越大。當然,這些影響因素在統計學上是否有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三、模型及結果
本研究所要回答的問題是:“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人們向國外移民?”因此,在進行模型構建時,筆者放入了9個自變量,在stata中進行模型構建,結果如下表:
根據模型結果,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第一,戶口類型與國外移民傾向存在密切關系,非農業人口的國外移民傾向是農業人口的1.232倍。農業人口在這方面缺乏資源, 社會網絡中很少有在國外的親戚或朋友。 第二,年齡與國外移民傾向存在負相關。年齡的exp值為0.997,也就是說,年齡每增加一歲,出國的傾向就降低0.3%。第三,個人年總收入與移民傾向存在細微的正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個人年總收入雖然非常顯著,但是對出國傾向的影響卻非常小。第四,自豪感與移民傾向存在負相關。一個人對國家、對民族的自豪感越高,其社會認同程度就越高,因此,其移民傾向就越低。第五,對改善生活和獲得較高地位的信心與移民傾向呈現負相關,但是顯著性水平不高,只有其中的幾個類別有顯著性。第六,教育、職業和政治面貌對移民傾向沒有影響。筆者發現,教育、職業和政治面貌對移民傾向都沒有影響。
四、總結與討論
本文以移民國外傾向為因變量構建了logistic模型,研究顯示,主觀因素對移民國外傾向有很大的影響,它對移民的影響主要通過兩點:一是認同,二是信心。教育、職業和政治面貌等人力資本對移民國外傾向沒有影響。戶口類型與移民國外傾向密切相關,并且這種相關具體表現在社會網絡上。一般來說,非農業戶口的人群比農業戶口人群在與移民國外相關的社會網絡資源上相對較缺失,這使他們在移民初期解決語言、生活等困難上十分局促,因而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移民傾向。
參考文獻:
[1]方兵,彭志光. 生態移民:西部脫貧與生態環境保護新思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孟琳琳,包智明. 生態移民研究綜述[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3]張文宏,雷開春. 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的結構、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 社會學研究,2008,(05).
[4]李其榮. 國際移民對輸出國與輸入國的雙重影響[J].社會科學,2007,(09).
[5]文軍,黃銳. 移民政策的回歸及其分析維度的建構——一項以國際移民研究為中心的討論[J].天津社會科學,2013,(02).
[6]王春光,Jean Philippe,BEJA. 溫州人在巴黎:一種獨特的社會融入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1999,(06).
[7]徐友漁. 精英移民潮之憂[J].同舟共進,2010,(08).
[8]劉巍. “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種計算方法的比較[J].北京統計,2003,(06).
[9]李春玲. 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J].社會學研究,2005,(02).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