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正在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教學評價也成為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的一種手段。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從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參評、老師導評四方面入手,介紹了小學數學課堂評價主體多元化的策略與收獲,相信會給讀者一定啟發。
【關鍵詞】課堂評價;主體多元化;自主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在這些新課標的理念下,評價的主體正在悄悄地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由單一走向多元。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各種主體的評價作用呢?本人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我評價——反思欣賞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樣是評價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有利于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能力。如:在教學了“組合圖形”之后,對學生進行操作測試,組織了學生自評。(自評前,要使學生明確評價目標、內容與方法。)自評表如下:
學生通過自評,對自己掌握平面圖形特征的情況有了了解,可以針對不足進行查漏補缺,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不斷創新研究。當然,在介紹自己作品與回答同學的提問中,對數學語言邏輯的表達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長期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教師在課堂上捕捉學習信息都能起到有利的作用。
二、小組互評——取長補短
合作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是否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小組內的伙伴們是最了解的。因此,同伴互評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同時,學生能看到別人的長處,認識自己的不足,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也學習了客觀公正地評價別人。如:在教學了“統計的初步認識”后,組織了小組內同伴互評。(小組內同學的搭配不能是隨機的,要有不同層次同學參加,否則影響合作學習效果。)
三、家長參評——肯定分享
由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特殊關系,家長的評價對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具體途徑:可以利用學生成長冊(每月一次帶回家)、家校聯系卡(每天帶回家,一周一次評議)、課外作業等,經常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習慣、道德規范行為等進行評價,以發揮家長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要避免走兩個極端:一是一味的表揚聽不到批評,一味的指責得不到賞識;二是評價結果跟物質、金錢等獎勵掛鉤。家長參與對孩子學習方面行為的評價,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行為習慣,如果家長走了評價的極端,那么反而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家長參與對孩子評價,老師要正確輔導家長如何參與評價,努力使家長評價也具有科學性。具體評價時,家長可以簡略設計以下評價表格,重在肯定成績,鼓勵信心,不斷發展。
家長參與評價不要追求評價內容的深奧、評價形式的多樣,重在能針對孩子的某個弱點有引導和促進作用。
四、教師導評——激勵引導
教師評價這是一種最經常、最普遍的評價方式,即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直接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過程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教師對兒童的評價應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肯定他們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這說明教師的評價應在激勵與引導上下功夫。教師在課堂環節時,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評價,除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外,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除了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入競爭機制,設計各種獎項。
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形成,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了有關自己學習的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教師的每一次鼓勵,家長的每一份關愛,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的作用。在課堂評價時要注意以正確觀念為評價準繩,以客觀事實為評價依據,以激勵向上和全面發展為最終評價目標,讓學生感受到評價的魅力,從而喜歡評價,學會評價。
【參考文獻】
[1]楊九俊主編.《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教育科學出版社
[2]《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3]孔企平著.《對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