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與“生成”是一對辯證的統一體。就對立而言,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各自的特征;就統一而言,“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相互依存,預設的一廂情愿與生成的千變萬化,演繹著一幕幕: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智慧交響曲。本文結合《觸摸春天》《生命 生命》兩節公開課例,談談筆者對語文教學中應如何處理預設和生成之間關系的思考。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文課堂;生成性;預設性
老師從容不迫地走進課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開始授課,教學環節銜接得天衣無縫。聽課老師的視線始終集中在授課教師的身上,全神貫注地欣賞著嫻熟的教學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聲中,師生完美無缺地完成了課前預設的教學情景。我們不禁要反思:在這些所謂“精彩”、“優秀”的課堂上,學生獨特個性的思維火花在哪里閃現?語文教學獨具魅力、體現人文關懷的美在哪里閃現?難道順暢的教學流程、先進的教學手段、熱鬧的教學氣氛,就是新課程標準下的理想課堂嗎?對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尊重學生體驗
促成內容的生成語文課程的顯著特點,就是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他們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允許對文本多元解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理念的一大進步。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多元解讀將引發學生不同的體驗,產生不同的觀點,對這些觀點進行交流和整理,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執教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觸摸春天》教學片斷:
師:蝴蝶在安靜的手指間撲騰,她的臉上充滿了驚訝。她為什么而驚訝呢?生1:安靜是個盲人,什么都看不到,她自己都沒有想到她竟能捉到一只充滿活力的蝴蝶,這讓她很驚訝。
師: 這位同學已經讀懂了安靜心里的想法,其他同學呢?
生2:安靜感受到了美麗的蝴蝶,美麗的春天。
生3:蝴蝶在安靜手指間掙扎,安靜感到蝴蝶也有生命,也對生命很渴望。
師:大家都走進了安靜的心靈,成了她的知音。你們能把這句話讀好嗎?(生讀略)
生4:安靜還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生命力在她的手中顫動。
師:是啊,安靜——這個可愛的盲女孩所做的一切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自己的生命呢?由于教師的鼓勵,學生對這個問題形成了多種答案,盡管有些認識有高下之分,但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們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和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的火花不斷迸發,課前的預設和課中的生成不斷融合,促進了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就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
二、關注學生需求
促進方法的生成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若預設牽引的痕跡多了,隨機生成的亮點就會少。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教學。因此在預設教案和實施預案的進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心中時刻裝有學生,上課之前能夠多思考,學生到底需要什么;上課的時候能多想想,他們都在干什么,“我”究竟該怎樣“教”,該怎樣把更多的“關注點”真正地放在學生的身上。正如于永正老師在給新老師的20條貼心建議中曾說的那樣:“一旦進入課堂,就要像京劇演員一樣,精氣神十足。走進課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l0%的注意力用在教學方案的實施上。”——更多地投注于學生的渴望、需求,投注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只有這樣,我們在學生面前才不會手足無措。在課堂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帶著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維方式解讀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差異性,教師得承認彼此解讀的差異性,及時調整預設的方案。我們可以妙用學生的錯,因勢利導;巧用學生的疑,化解難點;善用學生的問,乘勝追思;活用學生的畫,因人施教;順用學生的趣,趁熱打鐵,將學生的理解有效納入教學的范疇,并進行積極的引導,使課堂有效生成。
三、留給學生學習空間
促進思維的迸發我們可以在預設的教學過程中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思維過程和方法,選擇恰當的問題作動態生成的“課眼”,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為動態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健康有效的軌道上發展,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更精彩的課堂生成。 我在上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生命 生命》一課時,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第一個環節,讀名人寫的生命感悟固然能對學生起到一種引領的作用,但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束縛,如果去掉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寫,我的學生是否也能寫出這樣精彩的感受呢?我的心中有著十二分的期待,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結果學生的感悟令我深深地感到震驚。請看:生1:熱愛生命吧,那是你創造奇跡的力量。生2: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可以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生3:生命在于堅持和熱愛,而選擇放棄生命的人是弱者,只有生活的強者,才能讓生命散發出最耀眼的光彩。生4:生命就像貝殼里的一顆珍珠,只有經過打磨,才能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生5:生命是短暫的,我們可以讓它充滿輝煌,也可以讓它白白流失,讓我們熱愛生命吧!在激烈的思維、心靈的碰撞過程中,學生自主感悟,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透過這個案例,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學生一旦從書本的“迷信”和老師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顯示出自我的生命力,思維的火花才會源源不斷地迸發。
尾聲:精彩往往源自于生成!生成,追求的是教學的真實自然;課堂,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這樣的課堂無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單純,美在它的活力無限,美在它的返樸歸真。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讓語文變得快樂,成為一種享受。這是語文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語文的真諦和歸宿。理智對待每一個課堂動態生成,讓課堂如“花自飄落水自流”!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