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中的“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這一校本教研課題,是針對學校現狀提出的一些思考與實踐。以語文學科為例,從練習設計比賽、比賽反思、策略安排三方面闡述了這一課題實施中有意義的做法,進一步推進“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的理論與指導方向,以此提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目標;評價;教學質量
廈門市安兜小學在職教師62人,平均33.3歲。因為教師整體年輕,教學經驗相對不足,在先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將校本教研課題聚焦于教學目標與評價,初步達成“評價先于教學”這樣的教學思想,即:改變既定思維,備課先備“評價內容”,當然評價內容有很多,但主要是練習。這些練習是有要求的。以語文學科為例,它一定是來自書本的課后練習、吐泡泡內容,練習冊中的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乃至于平時自己看到的與本課時有關的過去的試卷題。“評價內容”心中有數后,才開始備講授內容,備課重點圍繞這些題目展開教學設計,進而實踐于課堂教學中。
不可否認,這樣“逆流而上”的教學方式功利心強,似乎是為了練習而上課。但有了練習就有了目標,這樣的教學思想,特別適合于剛入職不久、教學目標意識模糊的青年教師們。
在福建省教育學院鮑道宏教授的建議下,我們在先前基礎上提出了較為科學的思想,即“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也就是:當老師備課時,也是要先備練習,而這些練習設計依據來自于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要關注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將它們化為可測可控的習題,而后圍繞這些習題再展開教學設計,最后同樣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反饋。這樣教學過程更有依據更科學更有的放矢。后續,要求老師們關注單元目標、學段目標,用心設計好課時練習。
一、練習比拼促關注
在“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們目標的意識與評價的意識日趨濃烈,上課時教師教與學的內容與時間也把握得較好,但,如何設計好有質量的評價內容還是成為老師們的一塊軟肋。他們亟待這方面素養的提升。為此,我們在語數英三個學科開展“課時練習設計”比賽。以語文組為例,先請專家進行專項培訓,培訓后以互動交流形式掃清困惑,而后分學段比賽。內容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課時目標,一部分課時的練習設計,一部分設計意圖的展示,特別要關注設計意圖,看看參賽老師們是否是有依有據地展開練習設計。以此為平臺,推動每位老師關注課堂練習質量,進而倒逼自己養成精心備課的習慣。以下是語文組的一篇練習設計比賽內容節選:
這樣的比賽,每位老師在設計中呈現出不同的內容與意圖,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能夠緊扣“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的教學思想,力爭設計出有質量的評價內容。這樣的教研的過程,就是不斷摸索教學難題解決方案的過程,是教師更加理性的教學過程,也是教與研統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方可真正提升自己專業水平,不斷促進自身“名”副其“實”的發展。
二、教學反思促內化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因此,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后,要及時地對練習設計的內容與效果進行回顧和反思,將某個精彩設計或是實施進程中的磕磕碰碰等,具體生動地點點滴滴地記錄在案,除了促使教師迅速調整設計內容的方式與方法、及時查漏補缺,也為今后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積累與提升儲存本色的、鮮活的素材。
(一)反思靚點。蘇惠娜老師在執教《畫家和牧童》時所設計的練習設計讓聽課者交口稱贊,她在反思中這樣寫到:
1.多種形式,落實字詞。我主要抓住本課生字,通過形近字組詞的考察方式,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程度,組詞又復習了舊知,一舉兩得。近義詞的考察,主要是抓住上課時讓學生圈畫下來的“夸贊”、“稱贊”、“贊揚”,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本課學習的重點詞語。
2.緊扣課文,把握人物。以課文內容的填空來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設計了一組寫話,設計人物的對話,讓孩子寫出對戴嵩和牧童想說的話,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文中的兩位主要人物了解,知道戴嵩的謙虛,牧童的勇于認錯的品質,讓學生把對人物的情感通過寫一寫表達出來,同時也訓練了寫話練習。
3.延伸拓展,發展能力。主要以連線題的形式,考察孩子們對齊白石、戴嵩、李苦禪、徐悲鴻擅長畫的動物是否了解,連線題降低了難度,也符合低段學生學情,更重要的是考察了孩子們對課后學習資料內容的了解,讓孩子充分利用課本的學習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推薦的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和《自學成材的華羅庚》,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而定的,讓孩子通過故事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進行情感上的熏陶。
(二)反思不足。林藝娟在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中針對“練習的時、度、量把握”有以下幾點反思:
1.什么時候出示練習才最有效?在本課中,我出示了幾
處練習,其中有幾處出示的時間不夠恰當,有點拔苗助長的味道,如“呼風喚雨”的意思判斷,應該是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而我一讀完課題就出示了,有點操之過急。因此,今后的練習設計應與學生理解為前提,以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怎樣才能更好把握練習的難易程度?如“發現”,“發明”的辨析,學生已經都能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快速帶過,而“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等較難的詞語,應該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
3.如何設計練習的量才會適中?本課我設計的練習點偏多,顯得功利性太強了,今后在練習設計時,應緊緊圍繞課時目標和教學內容,抓精處、抓難點來設計。
教研組根據老師們在課堂上針對練習設計呈現出來的靚點和不足,進行歸納總結,讓老師們明確練習的設計既要考慮難易的程度,又要把握呈現的時機和合適的量,既要緊扣課時目標,也不能忽略單元要求,要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在落實基礎的層面上,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在每一次的反思總結中,提升設計水平。
三、策略安排促發展
當老師能較好滲透“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的思想后,我們準備做以下的策略:1.潛心解讀課標,提煉關注核心素養,提出“關注核心素養下的評價先于教學”的思想,進一步推進練習設計的質量,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2.在有效課時練習設計基礎上,拓展課外閱讀練習設計,包括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及課外閱讀題,設計練習時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3.梳理內化“評價先于教學”,“教學目標導向下的評價先于教學”,“關注核心素養下的評價先于教學”三個層級思想的優勢與精髓,指導老師們著手進行單元命卷能力的培訓實踐,注意檢測卷的效度與信度;4.在積累單元命卷經驗的基礎上,大膽讓教師實踐期中期末卷的命題工作。每個年段四個班,由老師自行或同學段交叉命卷,一個命題一個審核,輪流嘗試,最終煉就命卷的本領。而一個會命卷的老師,也一定是一位會上課的老師,他(她)的教學質量也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