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是一門比較全新的教學課程,從三年級開始開設,這意味著小學生的科學思想已從現在開始萌發,也意味著啟蒙小學生的科學思想,路就要從現在開始走起。小學科學肩負著形成學生初步科學世界觀的責任,如何適應學生的身心和時代需求,筆者通過平時的教學積累出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性的點滴思考。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性需給學生以趣味
實踐出真知,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小學生學習科學需要實踐,小學生學習科學也比較樂于實踐,也已是我們所公認的。事實也一分為二,對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實踐,也有學生極不愿意參與的,也有不少實踐性的內容是學生不愿意去完成的。究其原因就是相當的實踐其趣味性不濃,學生極不愿意去完成那種極為干癟的實踐性任務。所以,對于科學教學,讓學生可實踐的內容比較豐富,無論是實踐前,還是實踐中,乃至實踐后,都必須考慮學生實踐的趣味問題。實踐前,教師需要以技巧性的任務布置去吊起學生實踐的胃口,讓學生一開始就有欲罷不能的興趣去支撐整個實踐;實踐中,教師不要去作壁上觀,需要去及時發現學生實踐中的問題,及時疏導學生在實踐中的不健康心理,進而獲取矯正學生實踐的不科學行為;實踐后,需要引領學生進行充分的回顧性的總結,形成學生實踐性方面余味無窮的心理。譬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花》,為了讓學生能夠去做些比較有意義的觀察實踐,讓學生能夠得以去完成有目的和有指向的活動實踐,讓學生能夠在觀察中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信息上。對學生的觀察給予了一定的指導,學生在觀察前,就知道了需要觀察的對象和內容,就知道了一定意義上的觀察方法,就知道了所需要記錄的有效信息。學生在觀察時也就顯得比較認真仔細,從所回收的表格看,份份都有效。因為學生所記錄的都是實實在在觀察的結果,從這個填表的表面現象,讓我看到其本質的東西,小學生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花,不僅僅就是花,而是小學生對另類生命世界的探究。當學生重視起探究另類生命的世界,也就比較理想地解決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問題。
二、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性需讓學生以發現
教育教學的真諦不是讓學生在機械地接受上知道了什么,而應當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了什么。從整個教材的構成體系看,近乎都是在突出這些方面的內容。這就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小學科學的教學,也完全需要學生憑借教材,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得以充分而有廣泛的發現。現代教育媒體著實為我們的學科課程教學帶來極大的便捷,相當多的科學實驗我們是完全可以賴于教育媒體進行演示的。譬如教學《花、果實和種子》,當時找不到比較明顯的有雄蕊和雌蕊的花,設計教案時,筆者也就比較干脆地思考著利用課件演示來取代學生的實踐。教學時也還是獲取到應有的效果,但事后和一些學生交流時,有學生這樣說:“看老師那實驗,是知道了不少。如果讓我們自己去實踐實踐,我們會發現的更多。”學生的話語引起我的思考,他們著實說的不錯,多媒體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資源,怎么可能代替學生自主性的親身實踐性的學習呢?如果教學《花、果實和種子》的內容,想方設法讓學生去觀察實踐,(本可以將此教學內容移至可以找到有比較明顯的雄蕊和雌蕊的花期),那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會得以有效的增強,細心觀察的能力會得以充分的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樣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正如一學生的所說,他們會發現得更多更多。讓學生能夠去發現,學生的細心觀察習慣必須養成,而且當是嚴格意義上的養成。小學生好動,有時會把科學意義上的實踐活動當作玩意兒,實踐過程中得到點滴發現就會飄飄然。因此讓學生發現的實踐必須在學生相當細心的基礎上進行,來不得半點的漂浮和浮躁。
三、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性需求學生以創造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教育的老前輩,在上世紀的30年代就這樣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先生的話語圍繞著創造指出當時教育的弊病,指名了今后教育努力的方向。這對我們當今乃至今后相當時期內的教育仍有其指導意義。學科課程的教學都在提倡學生的創新創造,那科學課程教學組織者就不應當是創造性教育教學的局外人,不應當讓學生變成創新學習的“不速之客”,必須形成學生學習科學創新創造性的“不速之客的不請自來”。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科學教學的實踐中,多讓學生去創造,多為學生去搭建實踐性活動可創新創造性的平臺。讓學生去創新創造,竊以為不能完全停留在學生的實踐上,而應當完全意義的建立在學生實踐后的討論交流上。因為學生的實踐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教學《云的觀測》,在學生實踐后,向學生明確了需要討論的問題。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測結果做出相關的討論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獨立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有了準備,云的類型特點說得就比較具體,學生不但能夠根據書本上的云的圖片和文字進行辨別,找出其差異。而且還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云進行辨別。學生的討論感到相當的有的放矢,大家緊緊圍繞討論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討論活動不但氛圍濃,而且效果好。
小學科學的教學可謂任重而道遠,作為科學學科課程的老師,有必要去探究。科學課程教學的探究,其道路也不是十分平坦的,我們必須沿著崎嶇的山路,披荊斬棘,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因為我們處于充滿無限風光的教學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