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以來,根據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我市把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搞好總結評估的基礎上,對全市新一輪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政策框架進行系統謀劃、頂層設計、總體布局。2014年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五方面工作任務、30多項“改革清單”。三年來,全市上下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保持了良好態勢。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89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1。
實施城鄉統籌規劃
鎮村空間布局得到合理優化
按照“城鎮高度集聚、農村多樣保留”要求,堅持規劃引領,以區縣(市)為主體,專題部署開展修編新一輪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工作。明確“1+3+X”,即1個城鎮,農民集聚區、中心村、特色村3類村(社區)和X個規劃保留村布局體系,全市行政村由2014年的2543個調整為規劃期內保留村1447個。確定余姚陸埠鎮、慈溪龍山鎮等6個鄉鎮作為“多規融合”試點單位,編制下發《寧波市鄉鎮“多規融合”編制技術要點》,努力實現村鎮規劃建設“一張圖”。組織完成《縣市區村莊布局規劃實施評估報告》《寧波市村莊規劃建設技術導則》,村莊設計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制定實施《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推進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
幸福美麗新家園建設得到全面提升
突出城鎮節點功能,提高城鎮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啟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項目建設落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已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2139個,今年實際啟動508個村項目建設,確保年內完成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村莊覆蓋率90%、農戶受益率70%”兩大目標。“三村一線”扎實推進,累計創建全面小康村568個、中心村119個、特色村115個、精品線31條。圍繞提升農村品質,深入開展農村環境集中整治、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安居宜居美居、美麗鄉村分類創建四大專項行動。2016年啟動培育美麗鄉村合格村2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30個、美麗鄉村風景線15條、美麗鄉村示范鎮鄉15個。農房“兩改”穩步推進,累計22萬多戶完成農村住房改造建設,住房建設面積達3092多萬平方米,共啟動創建農房改造建設示范村76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完善五大幫扶機制,推進“16+3”相對欠發達地區村莊整治提升十大行動,市級農村工作指導員全部派駐“16+3”區域幫助工作,累計完成246個村莊整治提升,完成移民下山25658戶、74201人。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計劃,“16+3”區域農民收入增幅年均保持在15%以上。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高效生態農業得到較快發展
以整市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邁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健全農業經營機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共有家庭農場376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3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7家,全市土地流轉率達到67%,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67.9%,種植業畝均增加值4706元,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364元,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7%和73.6%。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5%,自主培育的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有3個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糧食“雙千”和經濟作物“萬元地”面積分別保持在10萬畝和30萬畝以上。全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接待游客、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并形成了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鎮村,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項目。慈溪、余姚、寧海三縣(市)相繼開展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改革試點。探索農產品電商營銷,出資1000萬元成立寧波供銷電商公司,淘寶“特色中國·寧波館”累計實現農產品交易額4.18億元。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主要農作物和畜禽產品農業保險已基本覆蓋,目前有財政保費補貼的農業險種已從最初的3個增加到42個,累計參保農戶108.75萬戶(次),總保額達340.6億元。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管理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優秀農民進高校和赴境外培訓五大類培訓項目,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認定管理辦法,培訓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
推動農村改革深化
農民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相關項目任務逐一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工作要點和重點改革項目清單。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先行的江北區已基本完成外業測繪,其他涉農區縣(市)各確定1個鄉鎮開展試點。部署新一輪全面推進村社股改工作,目前全市已有2802個村社完成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占總數的99.3%,正在研究制定股份經濟合作社終止退出試點工作方案。按照構建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網絡體系的要求,目前各區縣(市)普遍依托現有縣、鎮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分別增掛“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和“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牌子,按照“成熟一種進場一種,先易后難、先試后推、循序漸進”的總體要求,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探索“多權一房”抵押貸款辦法,豐富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目前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率已達96.7%。推進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各區縣(市)均已出臺補償政策,自2015年起對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基本農田按每年每畝50元進行補償。設立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專項資金,對該區域內市級生態公益林,市、縣兩級財政在原基礎上每年每畝再增加100元補償。
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接
農村“五網”建設得到有序推進
以交通客運網、水環境網、環境保潔網、綠化生態網和保障服務網“五網”建設為重點,加快城鄉聯網對接。至2015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網密度為9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城鄉客運無縫銜接。民生水利工程加快推進,累計完成農村生態河道建設800余公里,建設鄉鎮水環境整治項目12個,實施市級村莊水環境整治項目175個。完成鎮村聯網供水管道860公里、村內管網2萬余公里,改擴建小型水源工程700余處,受益人口達241萬人,農村安全飲用水覆蓋率達98.8%。構建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運維長效機制,“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網絡體系基本覆蓋,“一把掃帚掃城鄉”的農村環境衛生保潔機制得到有效推行。重視森林城市、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創建,推進“四個一”美化彩化工程,實施珍貴樹種種植計劃,扎實開展四明山區域生態修復,豐富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民生水平不斷提升。至2015年,我市實現了城鄉居民低保、基本醫保和基本養老保障“三保”各自制度并軌,全面消除市域內農村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貧困戶,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達到人均210元/月,全市農村居民醫保籌資水平達人均920元,其中各級財政補助超過人均65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和新農合參保人數分別達131.9萬人、40.5萬人、231.5萬人。建立城鄉統一的大病保險制度,制定城鄉職工失業保險制度。總結推廣寧海等地村務工作“權力清單36條”經驗做法,對村級小微權力運行進行確權細化,構建農村“小微權力”監管體系,規范農村基層權力運行。全面構建村級事務運行管理經費公共財政保障機制,自2015年起,對人口規模1500人以上行政村財政補助每年不少于30萬元、其他行政村每年不少于20萬元。
責任編輯:林依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