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市第十批農村工作指導員背上簡單的行囊,帶上滿腔的熱情,奔赴全市各地農村開展結對幫扶,聯系服務群眾。一年來,他們和農民面對面,接地氣、采民情、講政策、抓發展、解難題、辦實事、送溫暖……真正成為建設幸福美麗鄉村的有力推手。
回顧2016年我市農村工作指導員工作,之所以能較好地落實省委、市委要求,推動富民強村、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密切干群關系、培養鍛煉干部、建設美麗鄉村,關鍵是我們堅持以“精準幫扶、精準施策”為指引,主動對接基層需求,著力激發內生動力,積極探索并實踐了三個創新、三個落實、三個服務“三字經”。
三個創新
對接基層需求
一是創新工作方法。首先,從大處著眼。以鄉鎮為單位,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資源效能最大化。如在寧海片農指員聯絡組組長許鐵軍的組織協調下, 6個市級派出單位充分挖掘各自資源優勢,齊心協力幫助寧海縣桑洲鎮發展鄉村旅游,引資建造休閑民宿,打造“花漾桑洲”特色。其次,從小事著手。“群眾利益無小事”,廣大農指員把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當作主要使命。如市政府辦公廳駐寧海縣胡陳鄉胡陳村農指員范艷華,細致扎實地深入基層了解掌握民情,協助做好危舊房拆遷農戶工作,確保了97戶農戶無一上訪。再次,從實處著筆。駐奉化市大堰鎮西畈村農指員毛茂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協調解決了村里久拖未決的水庫改造、石料加工場搬遷問題,百姓對此贊不絕口,村支書葉建華動情地說:“毛指導真的把我們村掛在心上!”
二是創新工作內容。今年以來,我們注重發揮高校智力幫扶作用,目前已有10所在甬高校派出農指員。寧波大學與余姚鹿亭鄉、浙江萬里學院與象山高塘島鄉、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與象山新橋鎮先后結對合作共建美麗鄉村,這既是高校實現“產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有益嘗試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也是鄉鎮借助智力幫扶提升美麗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寧波大學組織師生為鹿亭鄉高巖村進行墻體彩繪,幫助鹿亭鄉進行民宿改造提升設計。寧波工程學院農指員李青合組織學院設計團隊,為前童鎮嶺南村提供舊村改造、園林綠化、綜合文化大樓內部裝修等設計方案。浙江萬里學院農指員汪財生組織專家為高塘島鄉6000畝濕地打造業態規劃,發展創意農業、創意旅游等產業,使“荒蕪濕地”變成“儲蓄銀行”。
三是創新幫扶模式。新常態下,開展結對幫扶,首要的是改變“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的習慣思維,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提升低收入群體自我發展能力。為此,我們逐漸由資金資助轉向產業幫扶,由物的幫扶轉向人才幫扶,引導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市委辦公廳駐余姚市梁弄鎮雅賢村農指員徐愛芳,積極協調推進生態特色農業發展項目,盤活土地資源,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駐寧海縣黃壇鎮弘楊村農指員謝建定,熱愛生活,更癡情大山,積極宣傳村子的獨特景色,竭力推銷高山蔬菜、水果、茶葉等農產品。北侖區委組織部派駐北侖區春曉鎮民豐村的農指員王紅軍,搞調研、跑市場、找資金、請能人,確立鄉村旅游、民居民宿的發展定位,讓該村變了個樣。
三個落實
助推農村建設
一是推進黨建幫扶上有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持續有力,黨建工作必須給力。市委組織部駐梁馮村農指員沈必揚報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鎮黨委書記、組織委員辦公室,了解村組織建設狀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并與村兩委班子懇談交心,協調解決發展難題。市國安局駐寧海縣茶院鄉升龍村農指員柴志君,幫助村黨支部健全制度,積極推廣“村務工作權力清單三十六條”,增強了村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駐寧海縣桑洲鎮三星村的史兆富,充分利用單位資源,與結對村組織共同開展黨團活動,互學共進,共學同做,收到了明顯成效。來自市中院的鐘肖巍,發揮專業優勢,既講政策法規,又重方法技巧,消除干部與群眾之間對立情緒,化解矛盾,為前童鎮和柘湖楊村土地征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時隔三年再次“回歸”農指員行列的陳韜文,兼任寧海縣岔路鎮柴家村第一書記,抓住黨建這個根本,著力在建強班子上下功夫,盯住薄弱環節補短板,為村莊建設增添了新引擎。
二是促進產業幫扶上有落實。找準支柱產業,實現精準施策,是結對幫扶的重點工作。農指員動腦筋、想辦法、找門路,促成了一些產業在村里落地,為當地帶來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市廣電集團駐寧海縣桑洲鎮里山季村農指員趙明,幫助村里引進格桑花種植項目,一年就給村里帶來100余萬元收入,寧海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到該村調研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市經信委駐奉化區大堰鎮張農村農指員馮德林,籌集215萬元資金幫助村里發展光伏產業,耗時兩年建成寧波為數不多的光伏村,現已運行發電一個月,平均每天發電一千度左右,預計每年能為村里增加近30萬元收入。
三是引導社會資源幫扶上有落實。我們千方百計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幫扶村流動,引導和支持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扶貧。市商貿集團指導種植果蔬品種,幫助開拓經銷市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市教育局駐村農指員柯宏偉,發揮自身特長,主動參與曉云村的發展規劃,圍繞“紅色故里,褚相后裔”主題,積極奔波,四處忙碌,贏得了當地干部和群眾的贊譽。市交通投資有限公司駐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農指員柴澎飛,利用社會資源,組織開展兒童新年微心愿、重陽節系列活動,協調公司第二支部與東溪村結對共建,讓百姓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駐江北區慈城鎮南聯村農指員江文軍,有著十多年的農村工作經歷,結合南聯村豐厚的山水自然資源,上下溝通,內外協調,幫助確立村莊發展定位,理清發展思路。市民宗局駐岔路鎮高塘村農指員劉靖,組織協調市少數民族聯合會送政策、送文化、送醫療“三下鄉”活動,關注貧困農戶、老年人等群體,走訪慰問,濟貧幫困。
三個服務
激發內生動力
一年來,我們加強與派駐單位的協調,嚴格日常管理,注重宣揚和表彰先進典型,激發了工作熱情。
一是為農指員與鄉鎮加強溝通做好服務。農指員作用發揮如何,與所在鄉鎮重視程度直接關聯。市縣二級農指辦加強了與鄉鎮的溝通聯系,定期召開工作例會,檢查工作進展情況,落實情況互通制度,協助鄉鎮與派駐單位的工作聯系和回訪。各鄉鎮認真負起日常管理之職,重視用好農指員隊伍,工作上給予大力支持幫助,生活上予以關心照顧。為了便于工作開展,市派農指員擔任所在鄉鎮黨委委員或鄉鎮長助理,參加鄉鎮相關會議和活動,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
二是為農指員提升工作能力做好服務。廣大農指員十分珍惜工作崗位,真心實意地為美麗鄉村建設聚智獻策,主動作為。市農指辦積極為他們履職搭建平臺,組織專業服務團隊、協調專業人士做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組織涉農專業培訓和外出學習考察,使大家找準工作定位,提高服務本領,發揮自身作用。大多數同志開展工作的思路理念有了新轉變,履職能力有了新提升,對駐村工作有了新認識,從“要我當農指員”轉變為“我要當農指員”,目前已有20余位市派農指員向組織提出留任的意愿。
三是為農指員培養進步做好服務。工作中,我們堅持干好、干差不一樣,注重培養和宣揚先進典型,通過表彰、宣傳報道和到派出單位回訪等形式,營造學先進、爭先進的濃厚氛圍。如以市委辦、市府辦名義,對全市優秀農指員進行表彰,通過寧波電視臺、《寧波日報》《寧波通訊》等多種媒體對優秀農指員進行宣傳報道,達到“服務三農,鍛煉干部”的目的。駐余姚市梁弄鎮汪巷村農指員李正浩,以村為家,以苦為樂,踏實工作,成績突出,市國稅局在“考核優秀,提拔使用”原則指導下,給予李正浩提升任用,進一步提振了農指員駐村工作的動力和士氣。
責任編輯:林依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