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如今,在許多決策程序中,往往包含聽取民意環節,它運用多種統計方法收集群眾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意見和看法,反映社會各階層對社會的態度、期望和評價等。有誠意、有擔當的政府和領導干部,無不重視了解民意、順應民意,并將其作為決策的基礎。征求民意的關鍵,是必須確保其真實客觀。然而,現實中一些人或通過種種方式,阻礙真實民意的表達;或對民意視而不見,不在決策中體現,使民意收集環節流于形式,阻礙民意的發展,剝奪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和能力。這類不良現象,理所當然引起茶客們的關注,且聽他們的見解。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攝像頭對著意見箱,縱是無心也是過失。近日,陜西漢陰縣國土局在門口掛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征求意見箱”,沒成想,那意見箱卻正對著攝像頭。雖然該局通過官方網站稱,這是無意為之,已立即整改,但仍難以平息輿論。設置意見箱,本意是接受民眾意見、建議和監督,但若意見箱旁有個攝像頭在監視,想提意見的人難免犯嘀咕,甚至因此放棄監督。若是有意為之,那就是害怕監督、干擾監督、抵制監督,就是想攔阻問題、掩蓋問題,就是一種惡劣的作風。即使是粗心大意也是一種過失,畢竟,攝像頭和意見箱有其特殊作用,兩者產生了關聯性,容易讓民眾猜疑、顧慮,容易給監督帶來妨礙,給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帶來傷害,客觀上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接受監督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義務,政府要有接受監督的誠意,開辟、暢通監督渠道,掃清監督障礙,加強對監督人的保護,給民眾創造一個便捷、安全、放心的監督環境。因此,不僅不能有攝像頭對著意見箱的故意,也不能有類似的過失或嫌疑,不能讓民眾在監督時失去信任、瞻前顧后、提心吊膽。
袁浩(河南省內鄉縣):提意見為何多見“漂亮話”?一位領導干部日前說:“現在上級部門想征求基層意見,想聽點真話,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意見其實都是說的漂亮話,都是擺設。”此話值得深思。征求意見的目的本是為了發現缺點和不足,及時改進工作。因此,意見應把話說得實實在在,而且應該以缺點為主。但現在征求到的意見卻多見“漂亮話”,成因比較復雜:一是某些同志雖聲稱要聽取大家意見,背地里卻給提意見者穿小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顯然不大可能暢所欲言,更不要說不留情面了。二是一些地方往往對下級、民眾的真知灼見不當回事,更無落實整改的誠意,使好的意見作壁上觀,久而久之,人們覺得提意見不過是形式,當不得真,致使毫無用處的“漂亮話”成了大家應付征求意見的“法寶”。可見,提意見環境的營造,難度不亞于提意見本身。征求意見者首先要通過完善制度,了解被征求者的想法和難處,改進征求意見的方式,保障提意見者的權利,讓大家愿意張口提意見。同時,對征求到的意見認真梳理,積極回應,立行立改。只有這樣,才能讓提意見少些“漂亮話”,多些實在話、真心話。
葉祝頤(湖北省武漢市):民意調查“標準答案”里有民意嗎?近日,安康市漢濱區市民收到一份新城街道綜治委的“倡議書”,列舉省、市、縣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專線可能問到的問題,并給出答案。對此,有關工作人員解釋,倡議書給出的答案只不過是供市民參考。上級部門問卷調查,本意是了解基層真實情況,聽取民眾真實感受,為科學決策、政府效能評價提供依據。如果政府工作做好了,何必擔心群眾說“壞話”?民意調查結果整齊劃一,不是明顯存在蹊蹺嗎?新城街道通過“倡議書”,對上級提問給出“安全”“好”等答案,明顯是讓居民按提示的答案填寫,民意如此“被滿意”,難道不是對真實民意的嘲弄?曾幾何時,某些部門對“安排性調研”樂此不疲,由被調查者認真準備,精心彩排,自我標榜“滿意”,導致基層情況“失真”,讓造假者有空子可鉆。這種自導自演的調查把戲,不僅給工作不扎實者提供了弄虛作假的機會,損害了黨風,引起群眾反感,更會影響決策的科學性。為此,需要創新政績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強化監督問責,讓民意調查從擾民變成惠民。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