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寧波市委十屆六次全會通過了《中共寧波市委關于建設法治寧波的決定》,吹響了法治寧波建設的號角。近十年來,圍繞法治寧波建設,全市上下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亮得起的品牌經驗,為推動寧波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扎實開展民主政治建設
依法執政能力持續增強
規范黨委領導機制和執政方式。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黨委議事規則及決策程序、黨政主要領導“五個不直接分管”制、“一把手”末位發言和無記名投票決策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建立市和區縣(市)黨委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市委法律顧問制度,開展黨內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突出抓好貫徹群眾路線長效機制的制定,認真實施黨風廉潔建設責任制,“三重一大”保廉、廉情預警機制和基層廉潔工程逐步深化,構建起政府投資項目的廉潔“防火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推行黨員首議制、提案制和票決制,建立健全基層黨員定期評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制度和黨員信訪舉報受理、查核和反饋機制。全面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建立人大決定重大事項的規定,逐步完善人大代表聯絡站、代表接待室等代表聯絡群眾平臺。深入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提案協商、界別協商和基層協商,堅持政協主席分工督辦重點提案制度,創設政協委員懇談會。
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全面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培育出16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60個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數量和質量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在城鄉社區(村)建立和諧(和美家園)共建理事會,推進居(村)民自治。健全村級“三會決策”制度,推出象山縣“村民說事”制度、余姚市“陽光村務八步法”、鎮海區農村社會化管理方式等有效做法,北侖區的村事決策“四個一”模式在全省推廣。
致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地方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形成
注重完善地方法規規章體系。圍繞全市發展大局,建立立法規劃項目庫,堅持把立法重點放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和政府自身建設方面,先后制定出臺了《寧波市象山港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條例》《寧波市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條例》等一批全國領先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到2015年底,寧波已制定地方性法規110件,現行有效79件,市政府制定規章230余件,基本形成了地方性法規規章體系。
注重完善立法公眾參與機制。加強立法聽證,研發了面向社會的“寧波地方立法草案意見征集系統”,完善立法咨詢員制度,組建行政立法專家庫,設立立法工作聯系點,多渠道公開向社會各界征集立法建議,有效提升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
注重法律法規評估清理。設立人大網站立法評估專欄,增設第三方委托評估環節,重點對法律法規適用性、可操作性進行評估,目前已完成10件地方性法規的評估,廢止31件。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法治政府建設成效顯著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對經濟和信息、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管等機構進行了調整。率先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整合行政審批職能主體,建立了整體、協同的審批運作模式和“6+1”“9+X”會商會辦機制,實行重點項目審批進度全程跟蹤和代辦機制,提升了審批效率。
深化執法體制改革。組織清理行政強制主體和行政強制事項,確認公布了45個市級行政強制主體和187項行政強制事項,清理公布了52個市級行政許可主體和403項行政許可事項。規范權力清單,市級部門權力清單與《省市縣三級權力事項基本目錄》對應的事項共5299項,已全部導入寧波市行政權力事項庫。加強行政復議工作,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量化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制,在市、區兩級城市管理部門擴大行使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范圍。
深化政務信息公開。大力建設寧波市政府信息公開“微門戶”,推進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工作,目前市級機關依法申請及時公開率和及時答復率均達到100%。歷年《中國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顯示,寧波市的政府透明度在全國43個所統計的較大市中一直位于前列。
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升
執法司法公開工作深入推進。大力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和執行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市中級法院和鄞州區法院先后被最高法院確定為“全國司法公開示范法院”。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中,市中級法院連續三年位居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各高級人民法院和49個較大市中級法院在內的全國81家法院第一。探索建立案件信息查詢平臺,完善案件流程查詢服務機制,寧波被列為全國首個基層檢察院公信力測評試點城市。
執法司法監督力度不斷加大。探索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推進量刑規范化改革試點。積極落實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試行民商事案件“大陪審”制。在全國率先開展“量刑建議”試點探索,建立了以“絕對性基準刑量刑”為主的規范化量刑程序,該做法受到最高檢的充分肯定。加大派出所規范化改造力度,全面實施偵查訊問同步錄音錄像。修訂完善監獄工作綜合考核體系,組織開展減刑、假釋、保外就醫案件評查活動。組建督察員隊伍和執法監督(專家)人才庫,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協作配合機制,不斷強化黨委政法委的執法監督職能。
司法服務能力水平穩步提升。市兩級法院實行遠程立案和工作日午間不間斷立案制度,建立“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和糾紛分流平臺。在全省首創“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推進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區縣(市)全覆蓋,并構建起四級法律援助網絡體系,基本形成了“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建立以律師業為主,公證、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法律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已有律師事務所143家,執業律師2084名,律師總量萬分比達3.5;有11家公證處、8家司法鑒定所。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法治文化環境持續優化
法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科學制定普法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形成各地各部門協作有力、聯絡順暢、資源共享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長效運行機制,逐步建立了覆蓋全市城鄉的法治宣傳服務網絡。認真落實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和領導干部法治培訓等制度,建立完善領導干部、公務員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推行新任市管干部、處級干部和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學法培訓班制度。
法治文化建設成績顯著。率先在全省出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已創建省、市、縣三級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0余個。全市已建成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長廊等法治文化示范點294個,保持全省領先水平。
社會誠信環境持續優化。加快信用寧波建設,研究編制了《寧波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先后出臺《寧波市企業信用監管和社會責任評價辦法》《“信用寧波網”管理辦法》和《關于進一步推進政府信用建設的意見》。大力開展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形成了由“信用寧波網”“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構成的“一網兩庫”企業信用信息的征集、分析、共享及應用平臺。編制《寧波市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征集目錄(2015版)》,新建自然人信用信息庫,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開始上線試運行。
探索實踐社會治理創新
社會平安大局和諧穩定
全面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工作。以2010年始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為契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規劃綱要(2012-2016年)》。2015年,把“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作為市委“一號課題”并作出相關決定,大力推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經驗。在鎮海、海曙、鄞州等地試點的基礎上,確定了第二批38個鄉鎮(街道)試點推廣,積極推進縣、鎮(街道)兩級綜合指揮平臺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深化“一張網”建設和網格標準化、精細化建設,構建“扁平化指揮、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治理新體系。
加強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建設。在所有區縣(市)建立社會矛盾聯合調處中心,率先在全國探索推行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專業化人民調解模式,全面推廣“和諧促進會”“法治促進員”“小巷法官”“老何說和”等做法。積極構建聯系群眾、體察民情新平臺,建立網絡問效平臺、民生咨詢網、政務微博等,開通寧波市社情民意調查12340熱線,建立社區(村)社情民意接待站、“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等,堅持“黨政領導接訪日”制度,實行重大疑難復雜信訪案件領導包案制度。
推進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加強街面巡邏、社區群防、重點部位監控、卡點堵截、區域警務協作、“虛擬社會”管控等“六張網”建設,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建設,開發建設“寧波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加強應急聯動和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探索推行以江東區和象山縣為代表的“雙聯”中心(社會應急和社會治安聯動指揮中心)。實現網絡輿情研判導控服務平臺區縣(市)全覆蓋,組建由網上發言人、網絡評論員和網絡志愿者組成的近萬人的網絡管理隊伍。
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建立社會服務管理中心。按照“一委一居一中心”模式,建立健全以社區聯合黨組織統一領導、社區居委會組織自治、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承接事務的“三位一體”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大力開展“和諧企業”創建工作,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成立寧波市公益服務促進中心,實現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區縣(市)全覆蓋,我市目前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量為21個,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