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二五”的共同建設,寧波城鎮化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但隨著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病”問題不斷增多,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事故災害、食品安全等問題凸顯。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適應資源環境約束新常態,迫切需要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提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將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將成為今后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標志及特征。
“十二五”寧波的綠色城鎮化探索之路
總體謀劃城鎮化綠色發展。為了能夠讓寧波走上綠色發展道路,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中共寧波市委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提升城鄉治理水平的決定》《寧波市新型城市化規劃(報批稿)》《寧波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修改》等文件,明晰了寧波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徑和方向,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市化,并對綠色城市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生態示范創建結出累累碩果。2012年寧波市順利通過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5個、省級生態縣(市)區8個;累計獲命名國家級生態鄉鎮25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96個。鎮海區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寧海縣、象山縣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創建驗收,北侖區通過國家級生態區技術評估,慈溪市、鄞州區通過省級生態市、區考核驗收,余姚市通過省級環保模范城市驗收。
低碳城市試點建設蹄疾步穩。寧波是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城市,按照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編制完成《2005-2013年寧波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低碳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在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支撐能力等重點領域探索寧波低碳發展新模式。實施國家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并成為第一批通過國家驗收的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
直面綠色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寧波市綠色城鎮化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綠色城鎮化發展尚處于謀劃階段或決策的初始階段,政策落地及實施效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土地、水、環境等資源承載能力已經接近或達到上限,空間利用尚不合理,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臨港工業依然大而重、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基礎尚未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綠色發展的制度建設有待完善,區域核心競爭優勢有待提升。
“十三五”寧波的綠色城鎮化前進道路思考
面對新時期,寧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堅持生態優先、改革創新、市場驅動、協同發展,以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朝著打造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的目標大步前進。
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一是形成城鎮化格局和生態格局。根據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合理確定城鎮空間、生態空間,形成空間開發與保護融為一體的總體布局框架。強化生態平衡和生態自我修復功能,確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重要生態系統以及主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二是推動臨港工業功能區塊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采取適當策略實施產業功能區與城市功能區有機分離。在產業功能區和城市功能區之間進行留白,控制開發建設,設置較大的綠化隔離帶,防止兩者互相蔓延、相互滲透。三是放大海洋對寧波的生態補益作用。利用寧波獨特東南沿海地理條件放大海洋對寧波的生態補益作用。在城鎮密集地區規劃建設通風廊道,建設形成有利于空氣污染物擴散和新鮮空氣導入城市空間的人工環境。
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化發展。一是推進能源清潔發展。推進煤電機組綜合升級改造,對現役30萬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發電機組和有條件的30萬千瓦以下公用燃煤發電機組實施環保改造,使大氣污染物排放達到或優于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促進節能減排。加快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供氣管網、LNG衛星站、分布式能源供應站。探索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的建設運營模式,鼓勵在負荷集中的功能區塊發展冷、熱、電三聯供。合理有序推進我市各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二是構建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建立產業發展與污染減排績效、環境質量等指標相掛鉤的項目準入機制。實施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騰籠換鳥”專項行動,加大對高污染、高耗能區域和行業的整治提升力度。深化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綠色示范區”。
推進城市建設綠色化。一是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抓好綠色建筑全過程實施,強化綠色建筑設計,培育綠色建筑文化,使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達到領先水平。完善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工作水平,減少資源消耗。應用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零能耗”建筑示范項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建筑示范項目。二是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建設以軌道交通、公用交通和慢行交通為主體的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快中慢相結合的智能交通系統。完善交通網絡,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內外交通、公共汽車順暢銜接,實現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統籌銜接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實現“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化銜接”。推廣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鼓勵購買使用電動汽車,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等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三是提高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全面評估氣候變化對寧波城市影響和損害,按照科學決策、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原則,著力提升城市生命線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給水系統等安全運行水平,增強建筑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大公共健康保障,強化規劃引領和適應嵌入機制建設,實現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建立綠色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一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其配套政策,探索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城鎮化綜合考評機制。建立包括經濟發展、空間利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定期對綠色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發布評價報告,逐步形成城鎮綠色發展評價機制,建立起以綠色發展的價值導向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資源空間使用機制。探索區域性生態補償,創新“五水共治”綜合機制,研究市域江河干流跨流域縣市生態補償方式,探索實行流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扣繳生態補償金制度。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環境、環境容量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實行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把環境容量與區域總量、環境質量、項目環評緊密掛鉤。三是構建科技創新驅動機制。依托我市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發展的人才集聚機制,打造綠色發展人才高地。鼓勵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綠色建筑、水處理、新能源利用等研究;依托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技術需求,鼓勵普通本科高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培育綠色發展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快形成適應綠色發展的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作者單位: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
鏈接
Link
2014年3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的發展目標中提到: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節能節水產品、再生利用產品和綠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
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責任編輯:陳 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