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全世界最好最鮮美的海產品,帶到中國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這是聯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偉成的愿景,也是他賦予聯海實業有限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責任。直白了說,就是聯海實業要網羅全球最好品質的、最安全的海產品成為中國普通家庭能夠消費得起的餐桌美食。
順應時代需要
謀劃企業發展
“在當前中國政府推動的新一輪開放和改革的雙重作用下,聯海實業的愿景越來越接近現實。”黃偉成感慨道。
聯海實業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海產品進出口企業的發展,它也是中國企業順應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一個微觀縮影。同時,更體現出一個現代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
以進口優質海產品,順應國家食品安全的需要。自古以來,海產品就一直是中國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中國百姓攝入身體所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據有關專家的研究發現,按照海產品與糧食1∶5的比例來衡算,每1萬噸水產品約等同于5萬噸的糧食。聯海實業計劃三年之后每年要從國外引進至少5噸的優質海產,換算下來相當于每年至少要為中國的老百姓提供25萬噸的糧食。從糧食供給安全的角度看,聯海實業開展的海產品國際進口業務和遠洋捕撈符合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同時,優質的海產品能夠為中國的老百姓提供更好的蛋白質來源,幫助提升國民的體質。
以增加海產品進口,實現國內生態資源保護的需要。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企業的遷移、過度的捕撈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國近海傳統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的漁業資源正在逐漸衰竭。一方面,沿海地區通過大規模的填海造地緩解地方建設用地緊張的現狀,擠占了當地的漁業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隨著城市與企業的污水大量排入近海,致使近海海域的污染程度較高,環境污染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受近年來水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影響,漁業過度捕撈的現象時有發生,加速了近海海產資源的衰竭。開展海產品的跨境貿易,在豐富老百姓餐桌食物種類同時,降低對國內海產的捕撈需求,進而對近海漁場的漁業資源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以布局海外市場,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需要。為了能夠“把全世界最鮮美的海產品”引進到中國,聯海實業在全球的主要水產輸出國進行布局。一方面,通過在海外投資,發展海外捕撈漁隊,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將國外的優質海產資源轉移到國內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海外布局,還能依靠將寧波的優質海產品送入市場。聯海實業打算于2016年在美國和歐洲分別設立獨立子公司,進一步拓展美國和歐洲的市場業務。
聯海實業近幾年的“以順應時代需要,謀劃企業發展的經營策略”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社會的支持。最近中國信保寧波分公司也在與聯海實業開展洽談,希望為聯海實業的海外投資提供保險服務,為聯海的海外事業發展提振信心。
產業鏈一體化
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黃偉成說:“聯海實業有兩個重心,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另一個是產業鏈的一體化”。
很多人對黃偉成打造進口海產品產業鏈表示不解和嘲諷。因為企業要經營一條專屬的產業鏈,會加大企業的運作成本,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同時,產業鏈打造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以后,才能產生出足夠的效益。對于一般的海產品進出口企業而言,打造產業鏈一體化純粹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一般的進出口企業更專注于做中間的產品貿易和銷售環節,將經營方向往產業鏈調整轉移屬于鳳毛麟角。
黃偉成則表示,只有通過整合產業鏈,能夠大幅縮減產品價值鏈中的中間環節,有效降低海產品的市場終端價格,讓老百姓吃到實惠又好吃的進口海產。為此他做了一個形象的解釋,一條新鮮的大西洋三文魚被捕撈后,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至少要經歷“捕撈——冷鏈加工——港口運輸——冷藏倉儲——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6、7個環節,中間還有很多陸地運輸的物流環節,每個環節都要賺取利潤,因此導致了進口海產品從海洋捕撈起來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時,環環加價、層層加碼,最終價格增長了4至6倍。這使得很多家庭不愿意消費進口海產品。如果將這條產業鏈變成“捕撈-冷鏈加工-直銷進戶”,那么進口海產品的價格就會變得更親民,也會有更多的家庭愿意購買。
打造一條專屬企業的產業鏈,能夠幫助企業牢牢把控前端資源,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建立海產品產業鏈能夠對市場供給進行有效調節,提高海產品的市場有效供給率,這也與當前最火熱的“供給側改革”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建設海產品產業鏈,一方面能夠幫助聯海實業實現科學發展,減少企業盲目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也能夠實現對進口海產品市場價格的控制,減少過度供給帶來的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
對食品行業而言,農產品的資源控制遠比對農產品的渠道控制更加重要。所以通過產業鏈打造,加強對前端資源的掌控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產業鏈下游產生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國內的企業更多是注重于對產品分銷和終端客戶的掌控,對終端控制的重視程度要遠遠勝過對前端資源的控制。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農產品行業傳統經營思維理念的影響。農產品的生產風險要遠遠超過工業產品,它會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比如,工業產品做到極致,可以24小時不停歇地生產,iphone手機這樣的工業產品只要有市場訂單,就能夠不停地生產。農產品的局限性則十分明顯。需要一個較長的生產周期,需要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才能夠推向市場。任何氣候的異常變化都會對農產品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海產品。像去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很多海產品大幅度的減產。這就是農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最大的區別。
不過讓黃偉成最引以為傲的是聯海實業已經完成海產品最重要的中間環節打造,即打造一座高效的冷鏈庫和建設一個生態加工的基地。黃偉成表示冷鏈物流和生產加工就相當于兩只翅膀,讓 “把全世界最好最鮮美的海產品,帶到中國的老百姓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這個愿景越來越走近現實。
責任編輯:邵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