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多年參與組織工作,經常聽到干部群眾對為官者做人做事的評價看法,也聽到領導干部對為官、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常常深受教育和啟發。
為官先為人,官品即人品。這是不少群眾深為贊同的考察評價干部標準,也是許多領導干部身體力行的為官從政理念。記得有一位正廳級領導干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任縣委書記時就寫過一篇《要做好官先要做好人》的文章,文中闡述了其多年從政的最深刻感受:做官與做人相比,做人是第一位的;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
古人說,公門好積德。說的是為官者有德、守德,其社會效應和榜樣作用遠遠大于普通民眾;反之,其貽害和破壞作用也將更大。
當今時代,衡量一個官好不好的標準已不僅僅是不貪不腐、安分守己。社會公平正義,基礎是為官者公平正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前提是為官者廉潔自律;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關鍵是為官者在政績觀上有敬畏之心。當一時一地政治生態不好時,是趨炎附勢、投機鉆營,還是不為所動、堅守底線,會拷問為官者的私德;當政績考核機制尚欠科學有效時,是對單純的GDP增長盲目跟風甚至趨之若鶩,還是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真正獲得有質量能持續的發展,會檢驗為官者的良知。所以,為官者崇德有時更不易、守德常常更艱難!
官德從何而來,見仁見智。比較認同的看法是,人性均有弱點,好的人品素質不是與生俱來,不會一成不變,也不一定與官位高低成正比,而是不斷自我學習歷練后的人生積累。有一位年過半百的副廳級女領導干部,品行樸實正派,事業心也很強,每個任職崗位都留下很好的口碑,但大家最欽佩的是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學習精神。高中畢業的她,工作再忙也始終不忘讀書,一步一步地在職學完了大專、大學一直到研究生課程。她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談到:勤于讀書是做人的決竅;人的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以改變人。
事實或許確實如此。在漫長無常的人生旅程中,在物欲浸潤的社會生活中,在忙忙碌碌的領導工作中,也許你衣食無憂甚至春風得意什么都不缺,但是最需要、最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可能恰恰就是讀書。記得浙北烏鎮一座名宅內有一副對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曰:“世上幾百年富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能立身興業。在現代學習型社會,一個人生存能力的強弱、工作業績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讀書求知能力。這對于一名肩負社會及公眾領導職責的為官者,無疑更顯迫切和需要。
讀書更能立志養德。一個與書本結緣的人,往往是與高尚情趣相聯系的人。讀書使人精神富有、心地思善,從而能自覺地以德作為心靈的崗哨、自覺自愿地正派守法。為官者常常讀書、時時反省,才會真正勤修從政之德、常懷律已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一個人特別是一名領導干部,主動地加強讀書學習,不斷升華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境界,于公于私,都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
(作者為鎮海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責任編輯:林依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