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3日,天一閣·月湖景區高分通過創建AAAAA級旅游景區資源與景觀質量專家評審,列入景區創建預備名錄。在評審會現場,天一閣·月湖景區強大的資源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尤其是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肯定。但筆者認為,現有的月湖規劃尚未能契合月湖文化區域發展潛力,文化空間構建存在定位不高、整體性不強等問題,AAAAA級的月湖文化空間如何再有所提升?
古往今來話月湖
唐長慶元年(821),明州刺史韓察建明州子城于三江口,唐末刺史黃晟建羅城,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歷史。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與悠久城市發展史,寧波老城區尤其是月湖區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以水則碑為代表的水利遺產;以天一閣等為代表的建筑遺產;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即翁文灝故居、清真寺、水則碑;12處區級以菱池街等為代表的歷史街巷等;還有以月湖燈會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
月湖天開人作,隨著歷史的變遷,她被灌以宜居之湖、人文之湖、民俗之湖等文化內涵,是江南城市文化的代表。
然而,一方面因為清代江浙科舉受到政府抑制,經營月湖的民間力量世家大族逐漸消失,湖泊日益淤塞,湖床變淺,面積大為縮小。另一方面因為輪船運輸業興起,浙東運河航運價值下降,月湖水利航運功能急劇下降,景觀大變。
于是,今時今日的月湖與地域的關系,以及所呈現的文化形象與歷史形象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
書香之湖。一方面是以書香為主題,著重打造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天一閣景區,包括藏書文化區、陳列展覽區、園林休閑區,已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寧波特色文化標志。另一方面,在保留部分民國建筑基礎上,更新寧波二中建筑,與月湖整體精雅的書香審美趨于一致。
游憩之湖。月湖東區改造之后,南北各設立了游船碼頭,以供市民游樂。沿湖公園設立近十處較大的公共空間,以南入口月壇公園最大,適合廣場舞等活動展開。新建平橋雙亭、拱北廳、環形劇場、芙蓉舫、知魚亭、寒光臺、水榭長廊、戲臺、攬月軒、問字橋、映月亭等亭臺樓閣,以供休憩;竹嶼還設有沉香醉月亭、宜三軒、拂云堂、含籜亭等,還設立茶吧,以供休閑。
紀念之湖。景區內文化保護單位、保護點得到較好的維護,新《寧波市月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15年1月獲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復,有關古建筑將得到進一步維護。共青路置有月湖歷史文化雕塑九座,月島有魏明倫所寫《寧波月湖銘》雕刻墻,并建有院士林;單獨樹立的月湖歷史名人雕塑有全祖望、范欽兩人。
月湖文化空間構建存在的問題
月湖是寧波最為重要的歷史街區之一,但現有月湖規劃未能切合月湖文化區域發展潛力,文化空間構建存在定位不高、整體性不強等問題,迫切需要調整月湖文化空間的片區規劃與功能,推動中心城區的發展。
文化空間定位不高,觀念落后。月湖文化空間塑造的形象停留于旅游開發、公園游憩兩大方面,大量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開發,甚至曾經走入大拆大建的誤區,不僅與塑造寧波文化強市形象的目標距離較遠,而且形象定位不高,區域服務能力不強。
文化空間整體性不強,美感不足。寧波青少年文化宮、范宅、逸夫劇院等文化設施知名度不高,寧波二中、第一醫院等未能深度融入到月湖文化空間建設。月湖東西各洲文化點呈現散點式分布,柳汀街、鎮明路等都作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破壞了文化空間的整體性。月湖區域還未能形成較好的城市天際線,部分區域空間設計尚需改善,局部區域環境臟亂差,相連社區都較為老舊,園林設計美感有待提升等。
文化空間開放度不夠,質量不高。月湖區域各文保單位大多未對外開放,與月湖密集的文化建筑保護數不成比例;月湖文化空間與周邊文化空間如郡廟—天封塔文化街區、鼓樓歷史文化街區等互相有效聯結尚有欠缺。徐時棟故居、翁文灝故居等處于閑置狀態,游客游湖未能走進月湖文化,寧波詩社等活動斷斷續續,講壇、展覽等活動知名度不高,區域活力指數不高。
月湖文化空間發展對策
月湖文化空間的更新與發展,旨在成為三個中心:滿足市民文化發展需求,成為地域文化中心;塑造文化名城新形象,成為復合型公共文化中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城市創意中心。
月湖文化空間的片區規劃與功能調整。
在盡量尊重現實狀況的基礎上,更新文化空間,超越一般商業服務,為“人文、宗教、藝術和學術”服務,積極提升月湖核心區文化功能。
西北片區文化空間。大致范圍為原芙蓉洲、芳草洲、菊花洲北部,文化空間功能定位為藏書、家族、士大夫藝術文化等。現有基礎良好,包括天一閣景區、范宅古玩市場、銀臺第官宅博物館、寶奎巷史氏故里建筑群等。建議辟萬卷樓為豐坊書畫紀念館,以突顯地域藏書歷史從北宋至明清一以貫之;開拓金石書畫古籍交流交易區,提升范宅古玩市場層次;適當充實上林湖青瓷、咸塘街佛畫、三金一嵌等寧波實用藝術制作;充實史氏故里建筑群,豐實高麗使館,展示南宋文化等。
西南片區文化空間。大致范圍為雪汀、煙嶼、竹洲,文化空間功能定位為浙東學術文化、書院文化、教育文化,現有基礎寧波二中、文昌閣等。需要修繕徐時棟故居,展覽徐氏家族的藏書歷程與徐氏史學研究;修繕翁文灝故居,展示西學東漸時代月湖學術的變遷及取得成就;新辟全祖望故居,建浙東學術博物館,集中展示與研究浙東學術成就。建議寧波二中開展更多與社會互動的教學活動,如利用月湖湖面開辟航海模型演練場所;在大書院巷月湖書院舊址建新月湖書院,常年開設面向市民、游客的國學培訓班,以傳統禮儀培訓、傳統藝術培訓等豐實寧波青少年宮活動。
東北片區文化空間。大致范圍為菊花洲,文化空間功能定位為水利文化、城市園林、婚紗攝影基地。現有基礎較好,有水則亭、大方岳第、蔣宅、盧宅等文保單位,現代園林,及鎮明路婚紗攝影一條街。建議從柳汀街至大方岳第東增設10米高鎮明嶺,嶺上建城市森林,服務于婚紗攝影;恢復鎮明路中軸線,重建迎鳳坊(迎鳳街鎮明路口)紀念北宋名醫臧中立,尚書坊(云石街鎮明路口)紀念明代尚書張時徹。嘗試在部分空間開辟露天舞臺,允許街頭藝術,增強區域的時尚性,并與逸夫劇院相呼應。
東南片區文化空間。大致范圍為月島、花嶼、竹嶼,文化空間功能定位為城市園林文化、養生文化、休閑運動文化、美食文化。現有基礎較好,花嶼有茶博院、月湖庵,月島、竹嶼有楊宅、花果園廟、吳氏宗祠、太極館等。建議茶博院常年表演茶道;南部太極館、朱宅等作為太極拳、四明內家拳等培訓館;月島北部沿鎮明路加大高大常綠闊葉林密度,南部改為開放綠地與小廣場,提供休閑運動場地,呼應月湖盛園街區。
月湖文化空間的融通與營建。
月湖文化空間內部文化積淀深厚,區域文化形象鮮明,但因承擔城市交通等重要功能,區域成為有機整體需要進一步調整。
月湖文化空間的融通。月湖文化空間三大軸線的貫通的主要障礙是柳汀街與鎮明路作為市區主要交通干道,大量的汽車妨礙游客的步行體驗。主要解決辦法是開發立體交通,建造西起環城西路東至中興路的柳汀街—藥行街—百丈路地下通道,不僅能大大降低寧波城市交通擁堵,利于天一商圈等人流疏散,也將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拓寬長春路、解放南路,減少鎮明路車輛壓力,鎮明路西面車道改為步行景觀大道。開設環湖電瓶車游覽線,在月湖北入口與南入口設置電瓶車集散點。
月湖文化空間協調性的營建。首先要改變只局限于歷史街區的規劃視野,建設城市鄰里中心,真正融合周邊小區。現有菱池小區等老小區建筑風格與月湖整體文化氛圍有較大區別,部分臨湖外墻面需要一定程度改建。其次要控制周邊高層建筑,保護月湖現在景觀視廊的連續性。再次片區之間按步行、自行車、公交、私家車的次序布置交通,更好地體現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要求。各文化片區要倡導與實踐人性化設計理念,夏可乘涼,冬可納陽,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賞有風景,娛有場地。最后,景區內應嚴格控制酒店餐飲業的發展,以小型餐廳、咖啡廳、茶館、甜點為主,食宿等情況與周邊區域對接。
月湖文化空間的內涵充實與機制建設。
月湖區域是以建設標志型文化空間為目的,其活力在于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空間,一方面讓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及不同階層的居民都能各得其所、其樂融融,產生強烈的家園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是以特色保護、文化價值觀的融合提升區域的文化競爭力。
提升文化空間使用主體的文化力。一是開辟庭院式工作室,依托寧波市人才新政,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進國內知名藝術家、國學名家、地域文化名家等入駐,借鑒西溪創意產業園運營機制,實現生態、文化、名人、產業之間的平衡。二是引進相關藝術協會、文化研究所等,通過要求相關入駐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增強文化內涵,如豐坊書畫紀念館、全祖望故居等。三是不拆建老小區,針對性地策劃豐富的周邊社區活動,以強化場所感,構建月湖文化底色,顯現城市精神、制度、風俗及社會文化背景,兼顧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空間具有活躍的生命力。
增強時間結構節點的文化影響力。一是以區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為時間節點,展開論壇、教育、沙龍等活動;二是以節日、人生成長為節點,展開面對百姓的大眾化宗教、民俗等活動,尤其突出寧波重學的風俗;三是提供日常文化講解服務,尤其在晚上、周末,設置多個文化志愿者服務點,提供月湖景點講解服務,讓更多市民了解月湖文化,增加歷史文化認同。
提升城市管理部門的整合力。月湖文化空間的更新必然不能停留在AAAAA旅游景區層面的設計,而是面對內城衰退現實,促進中提升戰略,實現后大都市結構,并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完善。首先要有專業規劃,做到有法可依;既有長遠的概念規劃,解決宏觀層次問題,又有指導具體規劃辦法的總體規劃,以維護性開發為主,強調全方位處理城市問題,并保證每個環節嚴格按照規劃方針一步步執行。第二需要統籌市、區兩級各部門力量,如建立規劃與房管、文物等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專職的常設機構,逐步完善政府職能。第三建立一個包容性的開放決策體系,一個多方參與、凝聚共識的實施機制,一個協調各方、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而不是由開發商的商業利益所支配,由政府給予配合的運作模式。如將社區等社會力量納入決策與實施的主體當中,公私權力形成制衡,有利于城市更新多維目標的實現,保障更新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本文系2015年寧波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作者單位:東勝街道張斌社區、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