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十分重視,出臺各種強農惠農政策積極為農民群眾創收、增收。各級政府也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地方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引導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素質,推動農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轉變。
關鍵詞:農民收入;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本文從實際出發,在認真統計基本數據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對調查鎮2015年農民收入情況進行走訪,調查數據表明農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基本情況
(1)種養業是收入的穩定來源。近幾年,該鎮的糧食、蘋果、蔬菜、菌類、藥材等種養業發展態勢良好,農產品價格穩步上升,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2)工資收入所占比重最大。全鎮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占農村勞動力40%以上,工資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第一大來源。(3)增收途徑向多元化轉變。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由農業向農業與非農業并重轉變,現金收入由家庭經營向家庭經營和工資收入并舉轉變。
二、當前農民增收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農業發展的資源性制約多。據統計,該鎮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利用率比較低,有效灌溉面積少,加之農業生態破壞嚴重。耕地占有量有限,農業從業人員人均耕地1.6畝,遠低于全國標準。
(二)農業科技、金融體系不健全。調查表明,該鎮僅20%的農民參加過專業技術培訓。另外,農民貸款難、額度小、程序復雜。農村養老、醫療衛生、教育等保障體制仍處于初級階段。
(三)農民創業創收能力不強。據對130戶農戶的調查分析,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一是年齡整體偏大。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在45歲以上占絕大多數,且多為留守老人和婦女;二是文化素質偏低。多為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甚至部分文盲、半文盲。
(四)專業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一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農產品加工率只有20%左右;二是農產品流通不暢。農產品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部分農產品常出現季節性滯銷問題;三是農產品價格波動大、農業風險加大。
(五)農業生產弱勢地位。目前,農業比較效益缺乏優勢,農業發展表現為“一高兩低”:“一高”指農資價格逐年高漲。農用物資價格上漲過快,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增長,導致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近三年來,種子、化肥、農藥、飼料漲幅較大,用工成本也快速增長,75%的農戶認為“農資價格上漲過快”是抑制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兩低”指農業效益還是相對較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自然災害等都對農民收入有較大影響,今年4月份的霜凍就對該鎮的花椒種植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業基礎長效機制。一是加強農業基礎,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耕地保護力度,重視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供給。三是突出抓好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二)引導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穩定農民增收主渠道。從長遠來看,該鎮作為山區農業鎮,以蘋果、花椒栽培生產為農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是要把發展優質花椒、蘋果、山核桃、蜂蜜、藥材生產等作為農民增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花椒、藥材生產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一般為65%,最高達80%以上 。建議加大對優質花椒、藥材產業的財政投入,支持選育優質良種、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花椒、藥材加工企業等項目;二是加快發展優勢特色果業栽培產業。立足資源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重點建設優質果業生產大鎮,大力發展蘋果、花椒、木耳等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的產業格局;三是依靠區域旅游資源積極拓展家庭農場功能。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強農民增收拉力。一要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優化農民結構。據相關研究,人均勞動力必須擁有28畝左右的土地,才能保證務農收入與務工收入大體相當,政府鼓勵土地流轉,支持農民逐步分化和職業化,從而減少農民數量;二要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流動,解決好后顧之憂;三要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化。
(四)切實提高農業科技素質,強化農民增收動力。一是加強農民在農業技術、技能、農技推廣方面的培訓,培訓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輪訓力度。選派農技人員到村組開展科技蹲點幫扶工作,加快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五)找準興農發展出路,拓展農業增收空間。一是穩定農產品價格,控制農用物資價格,確保農業穩產、高效;二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以科技推廣為支撐,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姜長云.中國農民增收現狀及其中長期影響因素[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3(04)
[2] 黃慧芳.農民增收:現狀、問題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