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然后就在城市中組成了一個新的群體,即“新生代農民工”。而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這些隨遷的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有時很難得到保障。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應當受到與同齡人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僅在入學及升學上要平等,而且在受教育質量上也應該平等,不能因為戶籍、身份等影響這一機會的實現。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權
一、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入學及升學機會不平等。(1)入學機會不平等。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可以就讀的學校主要有國家公辦的學校、新生代農民工子弟學校以及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僅僅在發達城市比較常見,且學費很高,新生代農民工子女進入這種學校并不現實,而公辦學校和新生代農民工子弟學校,但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子弟學校并不常見,所以僅從公辦學校考慮。但目前,城市的不少公辦學校,在招收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時,設立高門檻,導致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不能和具有當地戶籍的同齡人擁有同樣的入學權利。(2)升學機會不平等。目前,我國高考中自主命題的省市達到了18個,自主命題在現實中,不僅可以消除在教育上的資源配置的區域性差別,而且還可以使他們享受到各地的“鄉土教材”以及“分省命題”的改革成果。然而,對于隨遷的新生代農民工子女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在讀學校,一般使用的是全國統一教材,在高考中,不能享受和使用當地自主教材的學生同樣的升學機會。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所擁有的升學機會與具有流入地戶籍的城市學生所擁有的升學機會不同。
(二)缺乏經費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子女離開戶籍所在地,到流入地接受教育,但其相應的義務教育經費并沒有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流動而劃撥到流入地。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新生代農民工隨遷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時,不僅享受不到戶籍所在地政府對他們在教育上的財政補貼,也享受不到流入地政府在財政上對他們教育上的支持經費。
二、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實現的法律保障
(一)加大國家立法保護。對《義務教育法》進行修改,對過于政府職能劃分過于籠統的條款進行細化,明確職責,避免出現多龍治水,職責不明,相互推諉的局面。增加政府問責機制,政府工作不到位應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義務教育法》中加入反教育歧視條款。教育歧視不僅包括入學升學的歧視,還包括學校管理歧視。禁止收取借讀費等各種費用,消除身份歧視。
(二)嚴格教育行政執法。受教育權是一項憲法權利。要提高人民對憲法的重視程度,樹立憲法意識,提高國家公職人員的憲法意識,認真有度地實施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盡到自己實際中應該盡到的責任。最重要的還是具體行政機關要積極地對自己的行政行為而作為。《義務教育法》將實際操作權賦予給省、自治區等,由其做出具體規定,需要各地市甚至是縣一級的政府進行進一步細化、具體。
(三)保證權利救濟機制運行。我國現行的訴訟法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其實這就是為了保障權利人相應權利的實現。即使我國有了這三大訴訟法,筆者認為還應該有憲法訴訟,從而更加全面地保障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權的實現。我國建立憲法訴訟制度,可以借鑒憲法法院模式,這也是大陸法系所特有的模式。建立憲法訴訟制度,設立獨立的憲法法院,專門針對憲法提起訴訟而設立的法院。
此外,應適當減少其訴訟成本。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微薄,要想維護子女的受教育權利,首先是受限于法律知識的匱乏,其次經濟負擔較大,其三是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訴訟的時間成本高昂。可以通過由政府支持的法律援助部門,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無償法律援助;對受教育權類應當少收或免除訴訟費用;開設法院受理該類案件綠色通道等措施,進一步減少新生代農民工訴訟成本,提高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司法救濟質量。
(四)其他措施。(1)解決家庭顧慮問題。通過加大宣傳教育,改變新生代農民工的落后思想觀念,使其認識到現在已經是知識的時代。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到了上學年齡就應該進入到學校接受教育,而不是考慮未來財政的負擔來阻礙孩子在義務教育時期接受教育。建立完整的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特有的學籍制度,簡化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在入學以及轉學的程序。(2)完善國家政策。教育投入應該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投入,財政預算中應該占主要位置,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審理力度,確保專項經費專項使用,對挪用、占用、怠于使用的現象加大懲處力度。進一步完善戶籍制度,將由戶籍導致的入學困難問題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田慧生,吳霓.《新生代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基于城市調研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 祁雪瑞.《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及義務教育法制公平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