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集中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完善的設施,吸引了一大批以高素質、青壯年為主農村勞動力,他們大量涌入城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二、三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另一方面,農村大規模的人力資本外溢,使得人力資本存量較低且缺少有效投資的農村,面臨著人力資本更為匱乏的困境。雖然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所帶來的人力資本外溢能夠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量優質人力資本的外溢,不僅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還會影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的理論框架、原因以及影響進行綜述,并做出述評總結及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展望。
關鍵詞:人力資本;外溢性;文獻綜述
一、引言
我國作為一個具有二元經濟特征的發展中國家,當前正處在人力資本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農村人口呈井噴式的進入城市,對我國的農村、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我們在對農村人力資本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感慨的同時,也不得不去正視大量農村人力資本的外溢,對我國農村經濟以及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二、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的原因
(一)人力資本投資的非均衡性。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對于企業融資難、個人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等問題,原本應該由政府出面來解決,但由于國家的財政政策更多的向城市傾斜,使得原本人力資本就極度匱乏的農村,人力資本得不到及時的彌補,反而加劇了城鄉之間人力資本在質量和結構方面的差異。發展越是落后的地區,當地的政府以及家庭,越是缺乏對教育投入的動力,投資就越少,致使農村陷入了一種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王俐秀,2013)。
(二)農村人力資本的非農化。發展經濟學家費景漢、劉易斯、張培剛等都認為:在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的遷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然而,這并不完全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更不能解釋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加劇城鄉差距這一現狀。王俐秀(2013)認為,這是由于他們認為城市與農村的勞動力是同質的,即勞動力的遷移和流動不需要人力資本積累。事實上,城鄉發展各自所需要的勞動力是存在差別的,城市工業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勞動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勞動者,這樣會吸引農村高素質的勞動力涌入城市,從而導致農村的人力資本存量進一步減少。
(三)城鄉人力資本生存環境差異。就人力資本而言,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發揮當前作用的同時,需要不斷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這就要求有一個能夠不斷發揮作用的環境和機會,否則會導致現有人力資本的流失。同時也會導致由于“示范效應”的作用而帶動其他人力資本外流(候風云,2006)。因此,城鄉不同的人文環境和物質資本存量決定了人力資本生存環境和作用發揮的差異。
三、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的影響
(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羅倩文(2010)強調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在優化農村勞動力再配置、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三個方面的影響效應,證明了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對城鄉經濟的重要影響。蔡昉(2003)在關于人力資本外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研究中發現,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對我國GDP的貢獻率有近二十個百分點。胡兵、賴景生估算出 1980—2003 年間農業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 17.126%,超過了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0.85%。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會促進流入地的經濟增長,對流出地的影響則很少。上述學者在測算人力資本對一個企業、區域或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僅僅是從靜態人力資本存量的角度入手進行研究的。
(二)對城鄉經濟發展的影響。從現有文獻來看,只有李小芳(2007),候風云(2007),霍麗、惠寧(2008),是從城鄉角度入手,來探討城鄉不同的人力資本積累及流動狀況對我國城鄉差距產生的重要影響。陸銘、陳釗(2004)構建的人口流動模型表明: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了兩種方向完全相反的作用,并且其凈效應不能確定。李小芳(2007)在盧卡斯模型的研究框架下,通過構造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城市與農村雙區域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在城市的內溢性和在農村的外溢性。侯風云(2007)采用協整檢驗的統計分析方法,對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與城鄉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成果證明,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對中國城鄉差距的影響很大,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每增加1%,中國城鄉差距就會增加0.014%。霍麗、惠寧(2008)借鑒“中心—外圍”理念,結合知識溢出和人力資本集聚,認為人力資本的集聚會帶來新一輪的知識技能的擴散,同時會引發新一輪知識技能的集聚,更全面地闡釋了人力資本在農村的外溢性和在城市的內溢性。
(三)對農村教育投入的影響。農村勞動力的持續大規模流動,從兩個方面引起了農村地方政府教育投入與收益出現明顯的非對稱性。謝童偉,吳燕(2013)認為,一方面,教育投入體制具有顯著的屬地性質,從農村流出的勞動者的教育投入來源于農村地方政府財政。這使得城市地方政府無需對該部分勞動力進行教育投入,而使農村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因高素質勞動力的流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另一方面,在這種體制下,義務教育經費負擔結構不合理。2001年以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改革為“分級管理、以縣為主”,該體制極大的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在政府所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中,大部分的投入是由財政能力最薄弱的縣級政府來承擔,而中央、省級的投入較少。人力資本的外流造成農村的教育投入力度與其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程度并不對應,加上城鄉原有教育差距的存在,又進一步加深了教育不公的程度,教育貧困陷阱的存在就成為必然。
四、研究述評及展望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對于此問題的探討已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熱點,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第一,肯定了我國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剩余勞動力轉移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二,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已經注意到了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村勞動力選擇性轉移隱藏的問題,開始探討我國在工業社會轉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但另一方面,當前學術界對該問題的研究仍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研究只驗證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但很少結合地區增長差距與流動人口中的人力資本差異。二是從人力資本流動的異質性出發,研究城鄉差距的文獻較少。三是文獻中對流動效應的研究大多為定性的,涉及實證研究的較少。很少有文章從流入、流出地兩方面入手,對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進行量化分析。
總之,根據現階段文獻資料,未來對以上幾方面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在理論研究上,由于對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的研究所涉及的領域較廣,因而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審視。
參考文獻:
[1] 侯風云,張鳳兵.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及外溢與城鄉差距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7,(08).
[2] 霍麗,惠寧.城鄉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研究[J].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6):17-21.
[3] 謝童偉,吳燕.農村勞動力區域流動的社會福利分配效應分析——基于農村教育人力資本溢出的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06):59-65.
[4] 王俐秀.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對農業發展影響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