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被封為成功的經典而被其他國家效仿。然而,俄能源外交將受到本國歷史文化傳統、地緣政治經濟因素和國際權力結構因素的制約,每個國家應該在適當借鑒俄羅斯經驗的基礎上,采取適合本國國情的能源外交策略,并非一味效仿。
關鍵詞:俄羅斯;能源外交;制約因素
當前,國際社會圍繞著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的爭端和沖突時有發生,能源問題是關乎各國長治久安的的戰略問題,大部分國家都制定了超前的能源對外戰略和策略,能源外交逐漸興起盛行。作為經濟外交的分支,能源外交是伴隨著能源這種重要經濟資源進入外交領域被政治化后產生的,其目的是實現經濟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俄羅斯擁有世界第一的領土和豐富的能源戰略資源,這使它在世界舞臺有盛氣凌人的稟賦。恰如肯尼思·華爾茲所說,“大國之所以強大不只是因為它們擁有核武器,而且還在于它們擁有巨大的資源,從而能夠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形成并維持各種權力,無論是軍事權力還是其他方面的權力。”[1] 歷經了經濟轉軌陣痛與“休克期”疲軟并存的“葉利欽時代”后,俄羅斯跨入了經濟復興和大國地位飛升的“普京時代”。俄羅斯在北約之前強行搶占科索沃國際機場、與格魯吉亞的軍事沖突、對烏克蘭進行“斷氣”,攻占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以及兼并克里米亞等一系列行動說明,俄羅斯在國家利益面前更加注重運用實力資源和權力手段重新展示威望。國內大部分學者對俄羅斯能源外交的研究基本涵蓋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俄羅斯認清了自己在能源儲備上的優勢地位,在較長時間內能支撐宏大的能源外交戰略。其次,俄羅斯制定了超前意識的能源外交戰略:“穩定西歐,鞏固獨聯體,爭奪里海,開拓東方,突破北美,挑戰歐佩克。”[2]
俄羅斯能源戰略根本上反映了俄羅斯民族性格特點中的“基本力量”和“驚人的堅韌和耐性”,這種強質性的“民族性格不會不影響國家權力,因為那些在和平和戰爭時期為了國家而行動的人,制度、執行和支持它的政策的人,選舉人,和被選舉人,塑造公共輿論的人,生產者和消費者——所有這些人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帶有那些構成民族性格的思想和道德品質的烙印。”如果是面對具有相似民族性格的德國,俄羅斯強勢的能源外交姿態很可能會連連碰壁,還會牽涉到其他領域的利益得失。縱觀俄羅斯歷史上杰出的國家元首,不管其個人性格差異性有多大,強有力的大國外交風范都一脈相承。然而,俄羅斯能源戰略是由代表著俄羅斯人民的領導人的普遍觀念引領的,人民的意志將會影響今后俄羅斯能源外交的走向。
從俄羅斯對能源出進口國、過境國以及能源組織的不同態度和策略可以看出地緣政治經濟因素對能源外交政策的限制。蘇聯解體后,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一半的人口與俄羅斯分離,不凍港僅剩芬蘭灣的狹窄海岸,俄海軍活動范圍進一步受限;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在內的俄羅斯天然防護屏障逐漸西化,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緩沖地帶逐步縮小。此外,俄失去了南部蘊藏豐富油氣資源的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導致了其南部邊界長期處于領土紛爭和民族宗教沖突。《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中指出:俄羅斯在能源市場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俄地緣政治影響,能源與地緣政治有重要關系。俄羅斯需要運用能源資源實現其外交目標,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從蘇聯解體給俄羅斯帶來的極為不利的地緣政治態勢以及造成的俄羅斯重大民族心理劇變中可以感知俄羅斯急需利用能源外交反噬曾經失去的“勢力范圍”和帝國心態,從而不斷實現軍事、政治和經濟全面安全,找回俄羅斯大國形象和尊嚴。但是,俄羅斯似乎面臨著兩難:一方面俄羅斯并不愿意與美歐關系過度升溫,又不愿意失去歐洲這個巨大的能源市場,這迫使俄羅斯的能源外交對象必須多元化,加大對中國這些實力強勁的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貿易傾斜,甚至犧牲更多能源利益而維持對美國歐洲的戰略平衡,維持其大國地位。
普京執政后,俄羅斯現實主義外交思維凸顯,在外交活動中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權力”為出發點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國際能源機構的不斷發展,國家間的能源相互依賴程度逐步加深,能源需求國不會形成對單一能源輸出國的絕對依賴,進口國的能源供給機會逐步多元化,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不利的。況且俄羅斯在能源領域很難上升到絕對支配地位和取得實質性的領導權,俄在參與國際能源組織的各項機制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機制和制度的約束,這也制約了俄羅斯能源外交無法任意追求利益和權力最大化。總之,俄羅斯能源外交取得的了豐碩成績非是私有化和“休克療法”帶來的,而是由經濟改革的“第三條道路”——市場經濟+民主原則+俄羅斯現實而促成的,但是發展仍然會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其他國家可以適當借鑒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模式,采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外交策略,切不可盲目效仿。
參考文獻:
[1] [美]肯尼思·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頁。
[2] 于揚,論俄羅斯的能源經濟外交戰略與中俄能源合作[J],時代經貿,2007年第3期,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