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隨著網絡越來越多地介入進人們的生活,其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一方面擴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開辟了新的知識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網絡的負面信息也給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情況、新問題。本文提出了做好網絡時代下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
關鍵詞:網絡時代;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時代為青年職工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困惑、沖擊和挑戰。面對新時代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現實,企業怎樣才能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加強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一、網絡為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機遇
(一)網絡擴寬了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時間。互聯網作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物,發展是沒有時空界限的,青年職工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由地溝通,它以其虛擬的優勢可以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感受表達出來。這種遠程信息交流更有利于溝通和交流,從原先相對狹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擴寬到全社會開放式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加增強了青年職工了解社會信息的時效性,從而提高了青年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網絡構建了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模式。通過在網絡上開展極具特色的教育活動。使青年職工和企業領導之間的關系趨于平等,有利于企業內部的和睦,職工之間良好的溝通。使青年職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有利于其自身個體性的發揮。
(三)網絡為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知識渠道。企業在進行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它發揮了組織資源優勢,并從青年職工體驗出發,使青年職工通過生動地視頻、圖片自主學習,同時把思想教育內容融合在日常工作中。并且,網絡上優秀的信息資源成為青年職工們的學習材料。不僅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擴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渠道,有利于青年職工真正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網絡為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對青年職工帶來沖擊。網絡上的大量信息在為青年職工帶來正能量的同時,負面影響也伴隨而來。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充斥著青年職工的生活,有各種娛樂新聞、時事政治,也有大量的黃色暴力、色情圖片、低級游戲等使青年職工應接不暇。這種不良信息對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極大地負面影響和沖擊。
(二)網絡為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選擇上
帶來了困難。網絡的出現和發展使得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擁有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在這樣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上青年職工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體地位上升。青年職工的學習不再是僅靠單方面傳授,而是互動的過程。同時,網絡給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帶來了困難,它打破了以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為主導的選擇權,轉變成了青年職工為主、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為輔的形勢。
三、如何做好網絡時代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建立健全網絡信息監督機制。網絡信息有精華也有糟粕。網絡不良信息的泛濫使網絡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凈化網絡環境迫在眉睫。建立網絡信息過濾系統,防止有害信息的傳播。進一步加強網絡法律法規的建設,用法律去規范和制裁傳播黃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的犯罪分子,制止網絡的不良信息給青年職工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加強企業網站的管理與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職工的吸引力。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設有網站,但是大多企業網站上都是為了做而做,只是陳列了最近企業所得榮譽、思想政治教育的報紙、雜志等。因此,我們要切實有效地落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青年職工有任何問題即可登陸網站尋求解答。開設網上心理咨詢室、網上論壇等,讓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青年職工們互相交流,進行互動,使青年職工重拾自信,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職工的吸引力。現在企業網站的內容不新穎,缺乏創新,青年職工們覺得乏味。因此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其內容的選擇上要貼近青年職工的日常生活,以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為青年職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務。
(三)利用網絡,提高對青年職工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是當下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我們要把網絡有利的一面利用起來,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抵制文化殖民主義。為青年職工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增強青年職工對外國不良文化的自控力。要建立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網站中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精湛的部分呈現給青年職工。在網站中搜集國外優秀文學書籍、中華民族優秀的經典著作,紅色經典革命著作,使青年職工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開心快樂的學習。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使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實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第華.網絡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