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現狀以形成設計的多樣性
政府對租界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些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能夠供市民參觀、紀念的優秀歷史建筑進行了修復保護,并在實現最大程度保護的前提下,利用建筑原有的室內空間結構特點,相應的改造為餐廳、咖啡廳、藝術館、旅館等可以復原、具有可逆性的新功能空間,從而再現建筑的昔日風采與輝煌。而對于建筑整體保存相對完好的租界民居則引導當地居民把空置房更新為以旅客為接待對象的家庭旅館,使旅客參觀歷史建筑領略租界歷史文化風情的同時,真正走進建筑的內部進行休息住宿,從而體驗租界傳統家庭生活氛圍。在實現對傳統民居的動態保護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提升租界傳統文化。因此,將租界民居的改造為家庭旅館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區對租界區歷史建筑所采取的保護方式。上述既是我們所面臨的租界現狀。
整合區域特色以提升設計的獨特性
租界歷史文化不僅體現在租界建筑特色,同時也體現在傳統租界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通過租界建筑的保護和傳統租界家庭生活氛圍的傳承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延續租界歷史文化特色。這也正是租界家庭旅館作為歷史文化風貌區吸引旅客住宿進行體驗建筑特色和租界家庭生活氛圍雙重感受的獨特之處。
1.加強現狀的保護擴大租界文化特色對旅客的吸引力
盡可能的保留租界建筑原貌和家庭生活氛圍并與旅客的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營造出具有租界特色文化的休憩之地是租界民居改造的家庭旅館其最大的特色。而這其中,租界建筑外立面的風格以及具備的歷史滄桑感能夠給人入住前的心理引導;租界建筑室內空間現狀的保留,更能讓人真切體驗租界建筑內部空間的特別之處。
2.傳統租界家庭家居陳設的保留強化設計的舒適感
租界家庭的生活氛圍體的體現不僅要求對室內空間結構和設施的最大保留,更要求內部細節設計的保留。
整合旅客資源以強化設計的適宜性
旅客對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的適應性設計有重要的影響。就租界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旅客而言,租界的歷史文化特色及當地風土人情是吸引旅客離開居住地來到景區旅游的實質驅動力。進而產生了旅游體驗的心理需求。研究旅客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有利于創建舒適、健康的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
1.利用現狀優勢滿足旅客的物質需求
使用功能是實現居住者居住需求的基礎。因此,租界家庭旅館只有在現有租界建筑室內空間優勢基礎上首先滿足旅客的使用功能,包括休息睡覺功能、交流會客功能、室內外活動功能等,才能為滿足旅客的物質需求創造條件。即要有合理的空間布局、明確的功能分區、明晰的室內外關系、靈活的交通流線,這也是家庭旅館規范設計所必須得要求。
2.在室內空間保護的基礎上提升旅客的精神享受
使用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結合才能實現理想的居住空間,合理的精神功能有助于提升居住空間的居住品質。租界家庭旅館的精神功能主要體現在美感和意境兩方面。
①從旅客整體感覺器官需求創造一定的室內環境的美感。室內環境美感主要來自對嗅覺、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對室內環境的整體感受。要注重環境存在的主體人在與環境進行交流時體驗到得各種感受,如舒適、快樂、寧靜、雅致等。
②以租界居住文化特色為主題構建旅客所需的租界家庭旅館室內意境。意境包括居室的特色與氛圍,要努力營造并與使用功能結合,構建舒適、健康、獨特的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
整合現有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利于設計的變化需求
租界家庭旅館以其獨特性成為旅游業突起的新亮點,收到了旅客的青睞。然而對于家庭旅館的室內空間環境缺乏法規規范,導致許多租界歷史風貌區家庭旅館在一位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出現許多的問題。不僅無法真正延續和體現租界歷史文化特色,更在旅客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考慮租界家庭旅館現有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應對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的變化需求是刻不容緩的。
1.通過政策法規規范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整體環境
從租界家庭旅館整體上看,它從本質上就有別于一般的社會旅館、星級酒店。它不是新的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是針對歷史建筑室內功能空間的動態保護下進行的功能空間的更新置換,它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達到家庭旅館的基本規范要求,更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提出專門的政策法規,規范租界家庭旅館的設計、經營。突破固有的思路束縛,真正提出發展與保護共贏的整體規劃。
建議突出以下幾點要求:第一,以租借建筑室內空間現狀的保護與租界居住文化的延續為前提,進行設計;第二,以人為本,在保留特色居住生活方式的同時滿足現代居住生活要求;第三,體現特色設計,避免重復建設。
2.考慮變化性應對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未來的發展
讓歷史建筑更好的使用和保留下去是對歷史建筑保護采取功能置換方式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設計中盡可能實現對室內空間維持原樣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可逆性設計,使其新舊空間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結束語
探究租界家庭旅館室內空間的適應性設計,其考慮是充分體現出對歷史,對文化的尊重和傳承。論前期考察和整個寫作過程,讓我真切感受到了租界家庭生活氛圍,希望通過這次思考為租界旅客住宿提供一次更全新的體驗并為歷史建筑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常道義( 1989-),女,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環境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