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在園林的設計中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其中,達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境界。揚州的個園就體現了“藝”是“道”的思想,這就是合乎造園之道的美學思想,實質上體現了中國美學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觀念。
道家思想對美的論述,主要是突出存在,重視人或物的個性,認為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天性、本性,強調自然無為。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在園林設計中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園林建設歷史悠久,中國園林從來沒有間斷過對自然山水的崇尚。在造園的過程中,人們會將園林造物與原有的自然相結合,形成原自然與人工自然(即改造自然)之間的反復歷程,以個園為例。
個園位于江蘇揚州,它是揚州縱多私家園林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園林。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并稱“中國四大古典園林”。個園以竹石取勝,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里的各種竹子。
1.崇尚自然
建園之初,這里被一片竹林環抱,園林主人在其基礎上將它擴建成今天的個園。為了保存這片竹子,主人將它們遍植于園林建造中。個園有“竹西佳處”的美譽,造園者利用不同種類的竹子,或孤植,或叢植,或林植,造出不同形式的美景來,這正體現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也體現了園林的主人寄情于景的情節,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托,自然山水也就成了他所居住、休息、游玩、觀賞的現實生活環境 。
個園的營造體現了“藝”是“道”的思想,這也是合乎造園之道的美學思想,實質上體現了中國美學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觀念。造園者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
2.自由閑逸
個園雖然不大,但處處顯現了造園者對道家“自然之美”的推崇。同時也說明了園林主人追求精神解放,回歸自然,也表現了園林主人追求自然美、自由美和反傳統的審美傾向。值得一提的是個園的疊石藝術,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它運用不同的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如圖:四季假山)。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達出了“春景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
主人以春景作為游園的開篇,想必應該是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含意吧!透過春景后的園門和兩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見園內景色,樓臺、花樹映現其間,引人入勝。進入園門,是與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以此類推,可以進入秋景和冬景。這些意境強調古樸、淡雅、幽靜和閑逸的潛在的情趣和自然環境的共鳴。
園中假山堆砌自由,假山由不同的石塊組合而成。西北角選用玲瓏剔透的湖石疊成。山前池水,山下洞室,水上曲梁,山上蔥郁,秀麗婀娜,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山,曲折而上可達山頂。園中東北角用粗獷的黃石疊成,拔地而起,險峻摩空。山上有三條磴道,一條可兩折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惟有中間一條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間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園的南部是由宣石(又稱雪石)堆疊而成的山體,宣石內含石英,迎光則閃閃發亮,背光則耀耀放白。此地是陽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所以無論是近觀或遠看,都似覆蓋著一層未消的殘雪,隱隱散出逼人的寒光。個園假山,對祖國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3.虛實之美
在園林造詣中,山水相擁,互相增輝,建筑點綴其中,使欣賞者在觀景時會感到賞心悅目。建筑、山水、花草樹木等,參差、曲折、錯落有致的相互穿插在流通的曲徑中,若隱若現,虛實輾轉,趣味無窮。
這些造園設計元素,山為實,水為虛,敞軒、涼臺、回廊等建筑則亦虛亦實的構造手法;再加之花草樹木的配置,虛以接實,實以親虛,虛實相生的效果,都一一體現了道家美學思想的“虛靜之美”,無心而為,無為而治,眾美從之,作為生命底蘊的氣的一種本原狀態,虛實有序,相得益彰。
4.返璞歸真
園林主人雖為鹽商,但好風雅,工繪畫,長于山水花卉。個園造園者定是非常了解園林主人,建園有法,而無定式,做到了因地制宜。主人將園以竹為名,是對竹子的推崇,以竹喻人高風亮節、品性端良、虛心謙遜,這一標榜身心高潔的傳統之道。這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真”,“真”是一種與世俗之偽相對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與天、物與我達成和諧關系的關鍵所在,同時也體現了美與真的一致性,做到了“返璞歸真”的本質,也反應了園林主人反對浮華做作,崇尚淡泊、清逸高尚品格。
個園構造自然而然,不要求對稱,園中應以自然山水為主體,這些自然山水雖是人作,但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這正是道家“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美學思想,而在儒家美學思想中會要求對稱。不對稱響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花草樹木應其天性生長,無拘無束。
道家美學思想博大精深,它對園林的設計、乃至對環境藝術的設計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如今,想要將它很好運用于園林的創作中,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需要我們后來者去發掘開拓。我們應該在繼承的同時去弘揚、發展道家學說在園林設計中的運用。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