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將近9億的農業人口,解決好農村問題成為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關于鄉村的景觀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形象工程比比皆是,單純改善農民生活居住環境并沒有抓住農民的主要需求。鄉村景觀建設需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本文通過對新農村景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的分析,提出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鄉村景觀建設是新農村發展的理想模式。
1.鄉村景觀建設的目的與意義
鄉村景觀就是由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它是鄉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由千百年歷史自發形成的,具有特定景觀行為與形態、內涵與過程的景觀類型。而鄉村景觀的建設就是對生產資源的改造與優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從而實現農民富裕、生態和諧達到城鄉共同發展。
2.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1)原本脆弱的鄉村生態景觀系統面臨著巨大的破壞
山水田園、淺草綠地、河流池塘等自然或人為的鄉村景觀元素,都使鄉村景觀的生態系統維持在均衡發展的狀態中。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億萬農民逐漸放棄了千百年來的生活環境和方式,粗狂式的農業耕種發展模式使得歷史沉淀下來的這種自然生態的平衡狀態日漸贏弱。
(2)鄉土文化遺產景觀將面臨嚴重危機
所謂鄉村景觀中的文化遺產,是指那些暫時沒有獲得相關部門和文物部門保護的、但是對于廣大城鄉的景觀特色、鄉土風貌以及民眾的精神需求卻具備重要意義的各類景觀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間聯系。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適應于自然環境而形成的鄉村景觀及文化認同,伴隨著中國傳統鄉土文化遺產景觀的破壞而面臨逐漸消亡的境地。
3.生態農業的優勢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國傳統農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上,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人們通過傳統農業生產自足,無意識的形成了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觀模式。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目前農業生產多機械化,導致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同時農業生產重量不重質。我們需要給農業重新定位,需要生態農業,需要農業創造就業機會,帶給社會高品質的產品,同時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社會地位,使其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保證農村人口就業,進而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
4.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生態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必要性,不遺余力的宣傳建設生態農業和保護農業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制定相應政策方針調動農民積極性,營造全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氣氛。
(2)科學技術的應用
發展生態農業并不是走傳統農業的老路,要利用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結合的方式,總結傳統農業經驗,同時對現有技術進行優化、組合,提高技術效益外,更要積極采用與生態農業配套的高薪技術和現金使用的科技成果,堅決摒棄化學農業走生態農業的道路。
(3)農業合作社的建立
農業合作社并不是一種新興的產物,早在世紀初期,我國已經有過成功經驗。目前,小農生產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毫無競爭力的情況下,想要通過生態農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推進鄉村建設,必須加強農業的計劃性,供需合作,使得農業有合理的回報,才能鞏固生態農業的地位。
(4)生態農業衍生活動的發展
針對農村人口就業難問題,應鼓勵集體經濟和社區經濟,以社區為基礎,依靠生態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使農民能夠離土不離鄉的“兼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基于生態農業的發展,鄉村景觀生態環境得以提升,生態旅游、采摘等一系列圍繞生態農業進行的旅游活動的建設與開展,有助于鄉村景觀的特點和人文保留和發展。
5.生態農業在鄉村景觀建設中的影響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不僅造成土地資源利用率地下,而且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脅。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且確保鄉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生態農業景觀的建設,解決農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打造和諧的生態系統,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通過對農村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同步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
結語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鄉村景觀建設在國內發展的如火如荼,改造者們將自己的價值觀附加于鄉村建設中,對村民居住環境的改造、生態和文化的建設往往偏離了鄉村要想富先修路的觀念,鄉村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鄉村景觀建設都將成為鄉村裝飾運動。基于生態農業的鄉村景觀建設,在于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同時達到景觀效益的雙豐收,作為農業大國,生態農業必將在振興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加快鄉村景觀建設發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李怡春(1991-),男,籍貫:河北省唐山市,2014級碩士,單位:大連工業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