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形成針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的新框架新內容,彌補現有基礎性研究的不足;有利于綜合保護完整的傳統風貌特色,為保護更新工作提供價值引導與理論支持;有利于深入發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避免文化遺產的破壞。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
國外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景觀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視角:鄉土景觀視角、從城市公共空間引申的視角、肌理研究視角。
1. 國外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現狀
(1)鄉土景觀視角
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鄉土景觀實踐也不斷取得突破。在歐美、日韓等國家發展較早,西方展開鄉村設計主要針對小社區及鄉村地區進行開展,以幫助居民提高鄉村管理能力、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任務。20世紀60年代興起大規模的“造町運動”主張保護傳統建筑,是鄉村建設“自下而上”的成功案例,而后開展“一村一品”、“美麗的日本鄉村”等鄉村建設競賽。
(2)從城市公共空間引申的視角
村落公共空間的研究也有一定基礎。1902年社會活動家霍華德的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在其中就有過論述,設想了 “田園城市”的模型。
上世紀末國外出現大量優秀的公共空間設計案例。1998年吉巴澳文化中心是由建筑大師倫佐·皮亞諾設計完成,被稱之為“工程案例”的單元所組成,它們各有不同的規模和功能,但外形都具有一致的垂直放置的殼狀結構,其“就地取材”與“現代技法”相結合的設計手法使建筑充分展示當地土著文化,完成了理論研究到實際操作的升華。
(3)肌理研究視角
肌理,原本屬于美學概念,是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組成和構造而使人得到觸覺質感和視覺質感。
城市肌理的定義國外大多停留于基礎研究。始于1960年代,城市肌理作為城市空間形態的外在表現的一種、城市形態的部分進行研究。柯林·科特在《拼貼城市》中運用圖底關系分析近代城市問題。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將城市意象的組成元素歸納成:道路、邊界、節點、區域、標志物,其中的道路、節點、區域等元素,是研究城市肌理的主要研究對象。空間句法由英國學者比爾·希列爾于1970年代提出,其重要理論是對尺度劃分和空間分割,主要關注是空間的關聯性和通達性,而非空間尺度。
2.國內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現狀
(1)鄉土景觀視角
我國鄉村景觀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通過借鑒國外理念及經驗,完善國內研究體系,主要以建筑、園林、傳統聚落等方向進行研究,涉及地理學、建筑學、民族學等學科,經歷了從“鄉土建筑——鄉土聚落——鄉土景觀”的轉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我國的傳統村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更好地、更加科學地保護傳統文化村落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2)從城市公共空間引申的視角
我國對公共空間研究加速是為了滿足改革開放后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目前國內學術界認為,城市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室外空間和開放空間,其本質是作為實體存在的物質空間。這與1949年梁思成教授提出的觀點相似,但在當時未引起較大反響。1996年吳良鏞院士構建了以建筑、園林、城市規劃為核心的人居環境科學框架,將公共空間要素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公共空間成為研究熱門。
對于村落公共空間的實踐研究,主要是基于傳統形式的古村落空間形態的研究。如揭明浩、段進的《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古村落空間解析》中對宏村的街巷空間、建筑空間、整體空間的系統解析。
(3)肌理研究視角
國內對空間肌理的研究集中于城市,主要以圖底理論、空間句法作為指導進行實踐研究。城市肌理作為城市形態中二維研究對象,體現了城市這一有機體的外在表現。馬琰的《規劃視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對城市肌理進行了概念、形成內容、形成原因的研究。梁江、孫陣在《模式與動因——中國城市中心區的形態演變》將市中心區的形態按照時間分期進行分期,且運用圖底關系理論對唐代長安的街道的街廓和結構尺度進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并與國外古代城市進行了比較。
總結
過去大量的研究是針對國家法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街區這些“點”上,已有的研究偏重在保護呼吁上以及村落風貌、空間布局、歷史文化、環境結構、形象特色等單一特征的分析,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關于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方法的研究。此研究課題系統、實用性強,有助于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問題的解決;但是零散的案例式研究大大限制了研究成果的理論深度和學科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