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養老產業發展較慢,外國已成型的案例,不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國人更偏向于在家養老,介于此,居住小區的景觀對老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城市社區養老模式下居住區景觀適應性進行分析。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直至2014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3.68億人。而其中2.12億的老齡人口也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突破2億的國家。
老年人的生活應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傳統的養老院不是很適合中國傳統觀念,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子孫同堂,在家養老,則居住區的景觀更多是給老年人使用。因此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也需要針對老年人,做出相應的設計去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這樣就符合普適設計,更可以滿足中青年和孩子的使用。
1.國內外養老現狀
我國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認識較西方晚。近些年,國內針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有了很大發展,關于老年人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研究逐漸增多,一些學者對于老年人常見的心理活動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的行為特點。
外國因經濟發展的速度較快,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養老產業的發展也較中國快。國外座的較多的是養老院、養老社區,養老院中引進的醫療方便的設備齊全,能應對老年人的平時所需,更能應對突發性病癥。養老社區國外從不同需求點,考慮的比較周全,高知識的老年人群里,喜好看書、學習,這樣的養老社區在大學附近設立,方便老年人看書、學習,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養老院設立的地點與幼兒在同一處,老幼共處,對于喜歡熱鬧,害怕孤獨的老人來說,可以心情開朗,心態年輕。
國外的養老方式雖然發展的很好,也很適合外國的老人,但是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外國的養老方式不完全適合中國老年人,中國老年人更喜歡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居家養老是中國老年人比較傾向的養老方式。
2.老年人心理、生理
人的心理隨著年齡的變化在發生著變化,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節奏、生活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工作時的規律生活,變成退休后時間自己安排,老年人會慢慢覺得焦急,普遍老年人心理比較脆弱、害怕孤獨,還喜歡獨立,希望自己能夠照顧自己,也能為家人做些什么。
生理上的變化,就體現在老年人身高的變化,老年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鈣質缺失,個子會變低。老年人腿腳會變的不太靈活,對色彩的敏感度下降,識別度低的色彩,老人不容易分辨出來。聽覺會變得不敏感,聽力下降,但是接受能力也下降,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很少能接受助聽器的協助。身體對外界有毒有害物質的敏感度增加,若植物揮發出有毒氣體,老年人身體表現比較明顯,或者風寒天氣,老年人就像小孩子一樣,很敏感的在身體上表現出來。
3.居住小區適老化景觀
居住小區中的景觀,要符合大眾化,從幼兒、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殘疾人,都需要照顧到,如果要符合大眾的設計,則需要普遍試用性設計(普式設計),普式設計需要考慮人群中的相對弱勢的一類人,在居住小區中的這類人是老年人和殘疾人,殘疾人在此不做詳細分析,但是在實際做設計的時候,會和老年人的設計一同考慮,因二者不沖突,反而有相交的點。
首先從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老年人害怕孤獨,這就需要為老人營造一個熱鬧的空間,考慮把老年人的休息區與兒童活動區結合設計,老年人不能長久站立,在兒童活動區的臨近,放置舒適的座椅,供老年人坐,老年人可以坐下看著自己家的孩子或者鄰里的孩子在玩耍,和周邊的老人聊聊天,可以心情開朗。
再從老年人的生理角度出發,縱向的尺度的設計上要比常用的尺寸小,符合老年人身體的變化,老年人抬腿不便,行動不便,道路的寬度要比普通的稍寬,老年人使用拐杖和輪椅,還有陪同人員的位置,都需要考慮。
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看,老年人聽力不好,又喜歡聊天,就需要為老年人設計一個適合的交談空間。
行為上考慮,低齡的老年人會跳廣場舞,也要在景觀上設計出合適的空間。老年人閑下來就容易焦慮,從這個角度考慮,可以為老年人設計符合老年人操作的尺度的公共種植區。
總結
隨著經濟的變化,老齡化的結構也在變化,為老年人創造合適的戶外活動空間,是未來發展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此分析,希望能為此問題作出一點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陳阿婷(1989-),女,河南洛陽,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