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葫蘆的種植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在許多文獻資料中都有詳細的介紹,然而作為實用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重視葫蘆了,可在古代,它的用途卻是相當廣泛,能夠與之媲美的農作物是不多的。從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發現葫蘆籽到葫蘆民間工藝,葫蘆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和中華美學的特色。因此,本文根據葫蘆在現代燈具中的設計原則,分析了葫蘆在現代燈具中的應用及實現,以期對葫蘆文化的傳承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現代葫蘆燈具的設計原則
葫蘆燈具是發光的雕塑,對其整體造型而言的構成元素:形態、色彩、材質,以及細節的完美表達。不同的造型,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官享受。體現在葫蘆燈具的造型上,飽滿的圓或近似橢圓造型會顯示出空間氣氛的圓滿、活潑、包容;對稱或者矩形的造型會顯示空間的嚴謹,營造出寧靜、典雅、安詳的氛圍;曲線的流水造型則會讓人感到熱烈、自由的生活氣息;不規則、殘缺、夸張的造型會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前衛的驚喜感。
燈具是指使用葫蘆,能透光、分配和改變光源光分布的器具,其造型是功能、技術、藝術的綜合表現,燈具設計與其它工業產品一樣,造型應該給人一定的藝術感受??梢?,燈具造型是燈具設計內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需要在燈具設計的過程中遵守相關造型設計原則,現代葫蘆燈具的設計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實用性原則?,F代設計提得最多的一個觀點:形隨功能,這一觀點就是對實用性的解釋。現代葫蘆燈具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它是否滿足使用者的照明需求,視覺上是否給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享受,心靈上是否給使用者帶來現代生態環保的理念?,F代葫蘆燈具的設計首先需要滿足實用的原則,若妨礙了實用性,再豐富的設計都是沒有意義的。
經濟性原則。葫蘆燈具設計中,使用的葫蘆材料是一種非常經濟的材料,它在中國分布廣泛并且容易獲得,所以從某種程度說,葫蘆燈具的制作體現著經濟性的原則。在設計葫蘆燈具造型的基礎上,做到實用又經濟充分發揮葫蘆燈具產品的整體效能。
美觀性原則。葫蘆燈具造型設計的美觀性原則應該以實用為依據,結合消費者的需求,按照美的規律,設計出真正具有審美意識和美學深度的葫蘆燈具產品。葫蘆臉譜最早是清末民初,有京劇愛好者將臉譜畫在了葫蘆上,我萌生了將中國傳統的葫蘆臉譜融入到現代燈具的設計中的想法。在經過反復的構圖和設計,首先要用鉛筆在葫蘆上畫出大致形態,然后再用顏料進行繪制。最后,就是要在葫蘆里面裝上一盞白熾燈,在葫蘆上打孔,將白熾燈裝置在葫蘆上。
葫蘆在現代燈具中的應用
構成與解構。葫蘆燈具造型運用構成與解構的方法,具體是在保證產品功能、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葫蘆燈具各個組成部分的位置、大小、樣式或材料的變化,分散原產品的構成因素及組合關系重新構造型體,最后在細節的造型上適當增添裝飾內容,以此得到的葫蘆燈具產品具有新的藝術效果、新的組合關系。
仿生設計造型。中國古代燈具中有許多燈具的造型來源自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造型,生動的人物造型等,這些燈具的造型設計可以被我們稱之為仿生設計,傳統的仿生設計也應用到葫蘆燈具設計上,設計師在葫蘆上雕刻上各種動物、人物,應用于現代兒童、年輕人使用。
綜合設計。葫蘆燈具綜合設計體現在葫蘆材料與其他材料的結合上,葫蘆燈設計中單純使用葫蘆的造型是充分體現環保自然的風格,有時單一使用一種材料也可能使使用者感到視覺上的無新意感,顯出一定的局限性;各種科技材料充沛的今天,各種材料的性能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深刻認識,考慮葫蘆材料與其他材料結合的燈具造型是值得人們在實際中應用的。總體來看,材料綜合利用在葫蘆燈具設計上是有長遠發展的,我們需要在更多的實踐中研究并充分發揮各種材料的特性,極大拓展葫蘆在現代燈具設計上的應用。
現代燈具葫蘆設計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設計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越來越多的人也試圖在設計過程中去尋找設計中新的造型話題、造型符號和造型表達方式。雖然人類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變化,但是不論怎樣發展,設計者要在認識和了解傳統的基礎上,尋找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設計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的產品。
“對傳統的再設計”這一設計觀應用于葫蘆燈具設計上,可以從傳統燈具造型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營養,對傳統燈具的造型進行提煉與優化,在堅持產品以功能第一性的前提下進行設計,使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方式、生活方式,設計出中國味道的葫蘆燈具。
結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日常生活的燈具,黑夜來臨,燈具帶來了光明,它是一種實用性產品。燈具的材質有很多種,本選題考慮到自然界中平凡的自然材料——葫蘆是有原因的,葫蘆與燈具設計聯系起來,古今都有實例;但是思考葫蘆在燈具設計上的理論研究并不多。本課題對于現代葫蘆燈具設計的研究是基于對人們生活、生產方式、審美情趣的體現。葫蘆應用于燈具設計上,根據其材料的特性可以嘗試更多造型的結合,與中國臉譜元素結合。滿足人們現代審美的需求,將使用葫蘆燈具的自然生態觀念帶入更多家庭,同時葫蘆燈具的研究也具有了獨特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