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以漆飾藝術的工藝與裝飾為縱向脈絡進行梳理,將茶道用具的造型裝飾貫穿其中,介紹漆藝茶具的發展成就,并結合當下漆藝茶具的現狀,研究其市場開發價值。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有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我國作為茶文化的開啟之源,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傳承,由茶文化繁衍出的茶道、茶具組成了華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茶具的設計與制作是我國傳統工藝文化的重要類型,其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就是漆藝茶具。漆茶具的創生與我國的茶道文化幾乎是同時創生的,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沉淀與累積,值得我們去回味、發展。
歷史漆藝茶具的成就
我國的漆器起源于七千年前,聰明智慧的先人很久以前就懂得采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制,并摻進所需色料,制成絢麗奪目的器件。
有史料記載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時期發現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距今約4000—5000年的浙江余杭良渚文化中,也有可用作飲器的嵌玉朱漆杯,夏商以后出現了更多的漆制飲器。在先秦時期漆器曾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銅器,廣泛應用于生活、樂器、喪葬用品、兵器等物品的制作。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這些漆器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最為精彩的,而且品類全、器型大、風格古樸,體現了楚文化的神韻。漢代時期漆器品類開始豐富細化,工藝技法日臻成熟,類似玳瑁、鑲嵌、堆漆等技術開始出現,漆器進入其歷史鼎盛時期。受佛教文化在唐朝的盛起,漆器無論在工藝技法上還是在使用功能上都進一步等到極大的發展,并由于鑒真和尚的六次東渡,將漆藝帶到了日本,日本漆藝工匠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本國漆器的特色。由于北宋時期瓷器的大行其道,物品的功能性不斷被弱化、被替代,明清時期漆器已開始頹落,日常用品逐漸被瓷器所代替。然而盡管如此,漆器還是作為人們飲茶的器具始終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伴隨著漆器工藝技法的發展與成熟,漆藝茶具也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漸成為了一種文雅風尚。隋唐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較常見的用于儲存茶餅的漆盒。在宋代,漆藝茶具取得了更大的發展,在湖北省境內挖掘出來的宋代墓文物中,就已經有了渣斗、茶托等漆藝茶具。另外,由于宋人推崇用黑色的茶碗“斗茶”,因此在宋代的茶具中,除了黑色的瓷器茶盞之外,黑色漆碗較為多見,如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出土于江蘇淮安楊廟的宋代黑漆花瓣形茶碗。到了元代,雕刻有工匠名字和標識的漆器作品開始出現,其中知名工匠楊茂所制作的“剔紅觀瀑布圖八方盤”(如圖一),便是用于貯存茶團的茶盤,盤上繪制了精美的侍童端茶圖。明清兩個朝代也有許多漆藝茶具,例如明永樂年間的漆器盞托、蓋碗,正德年間的紫砂茶具名藝人時大彬所制的砂胎漆壺,還有清乾隆皇帝曾作詩吟頌過的剔紅品茶盒等,均是漆藝茶具中的珍品。現代漆藝茶具在承襲傳統茶具風格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創新之處,為人熟知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脫胎茶具(如圖二),以及江西鄱陽、宜春等地出產的脫胎漆藝茶具等,不僅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其優美的藝術造型使其更具有收藏價值。
漆藝茶具的開發現狀
中國的漆器文化從產生、發展、繁榮到鼎盛,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遺忘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漆藝發展史來看,漆器工藝的表現媒介、語言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貫穿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不同藝術在相互碰撞中進行的吸納、揚棄、繼承、創新。中國漆文化曾經有幾度輝煌的時期,然而中國的現代漆器總體處于發展緩慢并且舉步維艱的境地。同樣,漆藝茶具的開發現狀與其實用功效和文化藝術價值不相匹配,更遠遠落后于目前茶葉及茶道周邊產品市場發展的興盛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市場主要集中在小眾的圈子,普及率較低
受到漆器市場萎縮的影響,我國早已失去昔日漆藝大國的輝煌,漆藝茶具更多是作為收藏品被國內外美術館或私人企業、漆器愛好者所收藏,使其在市場中的流通有限,以至于人們對漆藝茶具的認知不足,無法見識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工藝造型之美感。筆者了解到,漆藝茶具目前僅在福州一帶有較多生產和使用,關于漆藝茶具的相關文獻資料也都比較匱乏,由于受到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的影響,使得一些致力于從事漆器制作的創作者在了解其繁瑣的制作工序后,轉而選擇效率相對較高的漆畫創作上。另外,由于漆藝茶具相比較其他材質的茶具,如竹木茶具、陶瓷茶具、玻璃茶具,價格更為昂貴,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較低。
2.生產方式多是作坊式,尚不能達到批量生產
漆藝茶具的生產要經過數十套工序,有的甚至達上百套工序,經過反復不斷的刷漆上色、打磨、推光,才能最終成型,因而漆藝茶具的生產更多的是手工作坊模式。目前,我國的傳統手工工藝正在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現象,愿意從事漆藝茶具制作的年輕人更是寥寥可數。受到自身工藝制作的限制,機械和手工相結合的制作技法尚不成熟,目前漆藝茶具生產仍無法做到大批量機械化生產。
3.漆藝茶具更多作為藝術品供人欣賞,漸漸與為生活服務的初衷脫離
近些年來,中國現代漆藝展覽眾多,但基本上都屬于純藝術的范疇,日用漆器所占的比重較少。這樣就造成了向大眾推廣漆藝茶具等一些實用性漆器的渠道閉塞,一方面不利于漆藝茶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
漆藝茶具的市場前景分析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收藏之美。按照其材質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藝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竹木茶具。不同材質的飲茶器具所經歷的歷史背景和使用功能不同,都是勞動人們的智慧結晶,一種新型材質的出現必然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漆藝茶具的開發與傳承也體現了其本身的價值,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漆藝茶具的開發價值:
1.材料性質穩定,保存時間長
隋唐以前,中國飲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于粗放飲茶。當時的飲茶器具,除了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開列的28種茶具,多數是用竹木制作而成。竹木茶具的優點是制作材料來源廣泛,制作工藝簡單,對茶品無污染,也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但由于材質自身的限制使其具有與生俱來的缺點,譬如由于竹木茶具的含水量發生變化時,其使用壽命大大縮短;竹木材質內部的密實度較低,存在一定的空氣,長時間使用會出現腐朽真菌繁殖的現象,使得茶具無法長久保存。而在竹木茶具的基礎上涂抹一層大漆可以有效的彌補以上缺點,這就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茶具——漆藝茶具。這里所說的大漆與市場上的化學漆有本質上的區別,后者是一種化工涂料,而傳統的漆(又稱作大漆)是采割漆樹的分泌物并將液汁進行煉制而成的天然顏料,通過傳統工藝進行調配、煉制而成,使用大漆制作的茶具具有耐濕、耐高溫、耐酸堿腐蝕等特性。茶具表面受到大漆的漆膜保護,能夠有效的杜絕水分進入內部,防止茶具腐朽,可以長久保存。
2.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收藏價值
大漆是從漆樹上提取的原材料,或是與礦物質顏料混合加工成色漆,可以呈現豐富的色彩。另外,大漆的髹飾技法有上百種,用不同的材料媒介所產生的髹飾紋樣不同,與陶瓷類茶具相比,漆藝茶具更富有藝術表現力。多變的裝飾紋樣和絢麗的色彩,也使得漆藝茶具的肌理感、圖案感更強,較強的可塑性在和工藝美術進行優化結合后,為創作者提高寬闊的創作空間,因而極具收藏價值。
3.更具環保性
大漆工藝制作所需的原漆從漆樹上直接采割,供調色所用的顏料也是礦物質顏料,制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因而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性質極其穩定,無有害化學品釋放,對人體不會產生危害現象,具有較強的環保性。
4.符合中高端茶藝市場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對名優茶的需求市場迅速興起,使國內茶葉市場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據《杭州市茶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戰略研究》一文,2005至2010年,杭州名優茶產值以每年9.56%的速度上升,大宗茶和其它茶葉的產值則以每年7.74%下降,全國茶產業發展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名優茶成為市場的主導,反映出當消費者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對飲茶代表的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也相應的說明高檔茶具的需求必然呈同步上升的態勢,由于漆藝茶具具有不可替代的工藝價值和環保特質,尤其符合中高端茶產業市場對高品質茶道周邊產品的消費需求,其設計開發必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傳統手工藝被人們忽視以至于遺忘的今天,髹漆藝術這一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漆藝茶具的開發和推廣不僅需要更多漆藝創作者的堅持和努力,也同樣需要社會各界相關人士的團結協作,為中國大漆藝的發展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