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閩西土樓群的申遺成功,土樓旅游的飛速發展引來國人的注目,而在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挖掘上業越來越受人關注,尤其閩西這片熱土上是在古村落的旅游和開發,越來越受到當地人民的關注。龍巖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于把現存閩西古民居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設計師對古民居的改造有一定的誤區,對規劃和操作的要求與當前的審美標準不一致。如果不及時提出和糾正,可能會導致一些古民居受到破壞,甚至起到與保護相反的作用。所以,此類問題應引起設計師的關注。本文試從閩西古民居存耕堂這座方型土樓研究開始,闡述改造古民居一些原理和注意事項。
1.古民居現狀分析
古民居具有一定的歷史。但是,大多數的古民居因為居住條件比較差,加之采光比較差等各方面因素,所以很多已不適應當代人居住。但要如何保護好這些建筑,如何通過改造來讓其煥發新的活力,發揮出新的功用,更適合現代人的居住,是個新的課題。古民居改造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而且通過有質量、有目的改造,也使這些原本已經破舊的老民居重新成為“可用之材”。傳統的民居建筑是舊城中的一部分。舊城要更新,城市要發展,在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沖擊下,舊城更新關系全局,影響深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現實性,是帶有焦點性的社會問題。對于龍巖這樣的客家發源地來說,將面臨著保留與拆除等一系列的矛盾。傳統民居建筑是歷史文化名城中的精品,有效的保護,城市才可能展現獨特的魅力。
例如閩西方型土樓存耕堂就是一座很有典型的古民居,有200多年歷史的存耕堂坐落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中都鎮羅溪村村頭,整個房屋后面是山前面有一條河,朝向坐東南朝西北,整個房屋結構是土木結構,地基都是用石頭、墻都是夯土做的。后樓墻體寬度最厚處墻厚1.5米,向上逐層厚度遞減。存耕堂整個平面布局為五進四橫,房屋從前往后逐進增高。第一進為圍墻門樓,門坪廣場很大,估計可以站下百來人。第二進為下堂,石門為框,左右配以固定對聯。第三進為中堂,正面屏風頂端高懸一塊匾額,提有三字:“存耕堂”。中堂廳開間很寬敞,約有上十米,墻壁上、木柱上曾掛滿名人書畫,如今大多丟失。前面三進房屋都是一層樓,第四進及二排橫室,都屬二層樓房,就是最后一進為一整排的三層樓。整座堂樓,橫直有序,端莊持重。每進之間,每個橫樓與正廳之間,有一個空的院落(俗稱裂井)。房屋地基采用長石條砌地基,條條堅固的裝在一起。院落景色宜人,有點像江南的四合院。而且全屋地面,室內均用三合土作為地面才材料,部分樓板上則嵌上陶磚。全堂有一百八十個房間,九個大廳,十八個天井,故有“九廳十八井”之稱。在閩西土樓群里,很少有占地面積這么大的方型土樓。
2.古民居周邊環境改造原則
(1)注重歷史原貌
村落在時間、空間、地域文化等歷史因素影響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形態特征,有的濱水而居,有的傍山而建。美麗鄉村建設要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最基本的就是注重歷史,在滿足歷史的基本生產生活需要前提下,推進村落規劃建設管理。村莊建設要因地制宜,注重現有的村里格局,不要大拆大建的簡單復制。例如存耕堂建筑西邊的水塘,在古代是洗衣做飯的用途,現在,基本上都不用了,原住戶現在只是用他來養鴨子,現在我們可以把它改造成一處水體景觀,彌補這棟建筑戶外休閑地方偏少的遺憾(如圖一)。
(2)注重原來自然環境
要充分注重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動物棲息地等生態自然景觀,構建山水融合的美麗村落。盡量在原來地貌上加以改造,例如道路的改造,就可以在附近河流拾取一些鵝卵石鋪貼,即清理了河道,又體現了當地特色。
(3)注重當地客家文化
千百年來的歲月積淀,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傳統民居,傳統文化,傳統習俗,這也正是各地特色的體現。客家人注重宗祠文化,那么,村落上的祠堂我們就要保留,這也是我們中華兒女一種葉落歸根的“孝”文化。
(4)注重原居民的意愿
任何事情,只要是符合意愿、形成共識就能快速推進。政府要做好統籌引導,注重大家的意愿,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多聽聽居民的想法,這樣改造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3.古民居空間內部改造原則
(1)空間的劃分要結合實際
將古民居改建成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空間,首先要針對存耕堂這個民居空間功能進行整體三維分析。例如,原來東西兩側的凡物是豬圈,牛圈,現在都沒有飼養這些動物,由于空間小,采光差,我們就可以把它改造成單獨的一些茶室,幽靜,而不失淳樸。由于土樓的建造,土制隔墻基本上是不允許改動的,所以我們在改造中要因地制宜,根據民宅建筑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設計,統一中求變化,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新舊完美結合。在一個古民居村落里,也許總體而言非常有特色,但具體到每間民宅而言可能質量參差不齊。對那些特色不明顯或者因保護不當而遭破壞的個別建筑物改造時,可以根據民居功能要求及視覺效果,取其精華部份保留下來,作為一道風景及歷史的記憶加以延續,例如,以前的牌匾我們都可以保留(圖二),空間在時尚中帶有傳統民居建筑韻味,增強居住的整體性。古民居村落采用的排水系統通常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圖三),它往往還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水理念。例如中庭天井的建筑形式不僅解決了采光、通風、排水的功能問題,還具有傳統“四水歸堂”的風水理念。這種形式的排水、通風系統一定要保護好,再利用,那是古建筑的精髓。排污、暖通等管道,我們通過安裝在原來的排水暗道中。及保留了原建筑特色,又滿足了現代居室功能。
(2)空間加入現代功能元素
從古民居到現代空間需要實現的是一種功能的進步。例如民居客廳的電視背景墻、鞋柜、餐廳、廚柜等都是在老的存耕堂中我們是找不到的,在設計時考慮如何將這些室內元素融入傳統的建筑空間。我們保留了他很多的傳統元素,即沒有照搬傳統也沒有一味的復古,而事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功能元素,我們大量的采用接近原來三合土的紋理的方古磚作為房間的鋪貼磚使用,使其更具有現代時尚的韻味。將傳統的元素進行夸張、重構,可去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結合民居的功能要求加以提煉與升華。把原本破舊的木門統一換成了明清樣式的鏤空雕花木門,內飾調和古民居文化氛圍古民居改建成更適合現代人居住空間后,室內的裝飾品的選用慎重,因為人們對文化氛圍的體驗往往體現在細節。我們挖掘民居地域文化作為設計主題,然后對裝飾品進行再創造,從而使得建筑、室內、裝飾品與傳統文化氛圍協調一致。例如把當地的竹制品的一些年代久遠的物件作為陳設品,布置在“一進”的大堂中。
(3)空間外裝飾要注重歷史
原來瓦房具有防腐、通風、采光等優勢,瓦片層層疊疊地鋪在坡面上,形成了利于空氣流通的縫隙,使得整棟屋子冬暖夏涼。因此在改造過程中我們完全保留了屋瓦的結構,盡可能的還原最初的民居特色。在改造中,我們盡量考察當地民居,廣泛收集資料,一方面進行精心測量,對建筑型制、總體布局、平面構成、內部結構、裝飾細節等進行深度復原,木作、瓦作、油漆作等都嚴格遵從土樓的營建法式,包括使用材料,都盡量做到保持一致,因而整個設計改造的結果,就是整體民居的風貌有了延續性,跟古鎮上面的老房子相得益彰。
4.關于古民居改造的幾點建議
(1)首先提一點建議,就是我們所指的古民居改造,“留住歷史”,不是不發展,不建設,守舊、守落后,歷史總是向前,人民對現代更加舒服是居所的渴望指導著建筑文明進步,留住歷史是遵循空間的改造規律,順應發展,有所動有所不動。我們可以做到保持傳統與改造提升有機融合。留住歷史與城鎮建設并不矛盾。相反,如前所述,古民居是人民內心一份對歷史的懷念,是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留住古民居,是城鎮建設的重要一環。
(2)留住歷史,保護傳統民居,并非只是發展一些名氣比較大的旅游景點。一個村莊自然形成的古民居,鄉道,樹木,都承載著當時人民的歷史。對于現在流離在大都市人來說,八九十年代的村莊就是他們的記憶。對于部分重點的古民居來說,它周邊的整個鄉村環境本就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離開了這部分的古民居就猶如無本之木,在文化內涵和景觀審美上都要大大降低它的觀賞價值、文化價值。
(3)在古民居建設中,用“過去”的眼光去審美。首先,過去就要有鄉村味。農村與城市趨于同類化,將丟掉鄉村的純樸自然格調和社會形態的多元性豐富性;農村生產生活與城市具有不同特點和方式,農村的環境也同樣要符合鄉民實際需要。要防止用大都市的審美和功能標準來定義古民居改造建設。更不能用旅游景區或寺廟建造標準來設計古民居的改造。其次,為什么人們會覺得古建筑是美的?從這一點反過來可以指導我們古民居改建。
(4)對于鄉村居民的改造,總體上堅持無特殊情況不強制、不干涉原則。對于較完整的古村落的改造,要持謹慎態度,考慮周全,不要急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