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多樣的建筑形式和空間。屋頂作為中國古代建構一種藝術和文化符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現代主義強勢的、占領式的進入慢慢地消失。通過對屋頂的歷時性分析,充分了解建筑屋頂的文化內涵。在城市化發展,中國開始大規模建設的關鍵時期,使我們能認清自身的優劣,找回自己的文化,重建文化自信。
背景分析
建筑是時代的產物,反應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我們的文化在近現代受到兩次致命性的沖擊。一次是在清末,另一次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前者是被動,后者是主動的。長期的閉塞導致落后,當西方先進的、科學的、理性的突然出現時,我們長久以來的文化自信瞬時崩塌。隨著而來的就是文化體系的丟失。建筑作為文化的某種符號也在自身的體系中崩塌和斷裂。屋頂不僅中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區別于西方建筑形式和空間的特征。希望通過對屋頂的形式和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能對現代大量的建筑實踐有一定的反思和啟迪。
屋頂形制的發展
從原始社會的巢居、穴居到后來的宮殿、廟宇,屋頂的性質也在不同時期發生著變化。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有很多種。依據其等級由高到低大概分為:“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和“硬山”。除了硬山頂(明朝磚大量用于民居)外,其他四種在漢代都已經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從單體上分析,立面上的外觀形象可以劃分為三部分:臺基、屋身和上部的屋頂。宋代稱之為“下分”、“中分”、“上分”,清代稱之為“三停”,我們今天常用“三段式”來區分。屋身的梁柱部分是主要的結構部分,屋頂則是外觀形象上最顯著也是區分西方建筑的重要特征。
1.秦漢建筑的屋頂特征
秦漢時期是中國建筑的發展的一個高潮,經歷了頻繁的朝代更迭和戰亂,呈現出一種模式化、統一化的趨勢。秦漢建筑主要是磚瓦木結構,也就是后人所說的“秦磚漢瓦”。瓦的出現改變了“茅茨土階”的營造方式,解決了屋頂漏雨的問題,這是建筑營造上的重大進步。同時也改變了屋頂的形式,為多樣的屋頂形式提供了條件。在建筑藝術方面,屋頂的瓦出現了很多圖案,還有文字瓦當,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標志的“斗拱”,秦漢時也發展的十分成熟。秦漢時期的屋頂類型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和“攢尖”,但是這是的“廡殿”和“歇山”都不是很成熟,“歇山”底部的處理還是由懸山頂四周加以庇檐。總的來說秦漢是我國建筑發展的成熟和轉折期,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唐宋建筑的屋頂特征
唐宋時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制度趨于完善,經濟繁榮,城市的結構和布局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唐朝以前都是里坊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唐代建筑熱情、豪邁。宋代建筑淡雅、細膩。
唐宋時期,在繼承和吸收兩漢建筑成就的基礎上,有加入和外來文化的因素。呈現出空前的成就。屋頂的樣式也基本確定而且發展成熟。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的木構架——特別是斗拱,已經規格化。由于技術的發展,建筑的材料能也能發揮自身的特點,沒有歪曲材料的性能屈服于裝飾的現象。唐宋時期,斗拱碩大,屋檐出檐深遠。屋頂的形式多樣,而且在唐代琉璃瓦也大量使用,琉璃瓦主要以綠色居多,黃色、藍色次之,在其他地方也出現了琉璃瓦片。
從以上各個時期的特征上看,我國建筑屋頂有三大特征:
a.出檐深遠,屋檐的巨大尺度增加了建筑的整體尺度。
b.豐富多樣的屋頂裝飾構建,從秦磚漢瓦到琉璃瓦,每處細節都有文化意義。
c.屋頂的輪廓優美、多樣。曲線屋頂是中國屋頂的特色,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審美理想,我國屋頂向上反翹,體現了高超的施工技術。
中國的價值觀和西方的價值觀有著細微的差別,但這細微的差別卻是決定性的。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但是西方更加強調房屋的服務功能,而忽略了建筑和自然的關系,因而作為“第五立面”的屋頂的美觀性往往被忽視。
3.近代建筑的屋頂
建筑是時代的產物,民國時期建筑的發展受政治影響很大,民族主義形式的“大屋頂建筑”成為主流。希望通過簡單的形式模仿來體現文化的傳承。但是因為建造了大量毫無功能之用的屋頂而陷入困境。建國以后,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筑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符號”仿古典主義建筑型制并存。這些都沒有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當代建筑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全面引進西方的設計理念和手法,在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的相繼影響下,我們的建筑出現了空前的混亂。
持續性是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的建筑發展缺少了現代主義,比起西方無論是在理論和實踐都相差很遠。我國古建筑經過各朝各代的發展、變化和成熟已經具備了自身建筑文化的特點。但是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式去銜接歷史、整合文脈是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中國傳統建筑不不斷發展中自成體系,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面對西方現代建筑的入侵和快速的城市化,我們以什么樣的姿態去面對?在探討傳統和現代結合上,王澍實現了地域性和對傳統元素的轉譯,他的建筑實踐和理論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屋頂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性符號,應當引起我們對傳統建筑的重新思考,只有對傳統元素進行深層結構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有所創新。
(作者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