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建筑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物質生產活動,它一直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筑作品,可以了解出特定的社會文化中不同思想、觀念、理想甚至是矛盾。醫院建筑這種建筑方式,從小的方面來說,在設計中主要需要考慮病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及感受,大的方面來看,不僅同人類的生命、健康聯系緊密,也體現了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夠深刻。因此要求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時,首先需要充分認識和理解醫院建筑的內涵與外延,充分理解生命的價值,理解醫院的救死扶傷、診療疾病、防治疾病和科學研究的醫療保健含義,在建設時還需要設計師以先進的理念、強烈的主體意識、關懷人文的精神及良好的生態觀念。
“生態人文精神”對建筑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設計師反思醫院建筑設計學,在醫院建筑設計中重視人文關懷。建筑師們包括所有參加項目的人們,必須能夠增長知識,探求真理,進行反思,拋棄已有的思維定勢及陳舊的設計觀念。能夠注重“人·醫院建筑·總體環境”這三者的聯系,頭腦中注重思維的多元性及寬容性。做到不獨斷及盲從,有整體性和批判性的大格局觀。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醫院建筑者們有更深層的使命,他們承擔了 “生態人文精神”的使命。在具有建筑專業知識的同時,雖然使命所帶來的作用是有限的,但這種生態人文情懷可以帶來啟示,具有向導作用。
1.傳統醫療環境的生態文化意識是現代醫院建筑設計的寶貴基因
醫學模式,主要是說社會的某一發展階段中,人們對醫學形式的總體概括或者各種看法。某個階段的醫學模式,必須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中人們觀念的基礎上,比如人體觀、健康觀或者世界觀,以社會發展的技術等方面為手段,與生活方式密切結合。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醫學模式層出不起,以此為基礎,給醫院的建筑包括環境設計帶來了創新的動力和條件。同時能夠不斷推動醫院建筑設計理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2.進化式醫院建筑與生態文明同構
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上來看,健康的理念來說,關于現代人健康這一課題,是受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醫學、醫院建筑及醫院服務。其次,在醫院建設中,需要重視對“人”的分析,如人的整體性分析、人與環境關系的分析,這一領域是保健、醫療文化的基礎。然后還要分析醫學模式的轉變,它是健康觀、醫療觀、生態文明觀演變的結果。醫學模式等更多關注從注重精神文化治療出發,需要醫院建筑具有良好的整體醫療環境,有利于患者更好康復。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曾經的由于外在或者內部自身原因已不占多少,現代人愈來愈多的疾病來自性——精神性、社會性,這樣的現實需要更深層次的考慮人與環境的本真關系。
醫療環境是病人康復的環境,是生命生存環境、是醫生和患者的中介環境。醫院的大環境,從歷史發展過程觀之,初期經歷了農業文明時代,最初著重關注基本健康需求,是最樸素的醫療環境。那時候甚至為了滿足人們內心的需求及精神要求,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到了工業文明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在醫療環境中設計師更重視還原思維、注重建筑設計的技術性,注重空間組織、醫院中衛生秩序及醫院模塊式的設計。今天,醫療環境內涵以及形式正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在這樣的即信息時代中,要求醫院建筑設計既需要繼承歷史上的優秀因子,又要重視醫療環境服務對象的行為心理解讀,在建筑中融入生態價值觀,堅定堅持以人為本這一中心理念,尤其關注病人的全面健康,使醫院建筑模式成為一個良性健康的循環模式。醫院成為促進病人、醫院與各層次環境的平衡發展的有機場所。
3.生態文化與醫院建筑設計創新
信息時代的今天,愈發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當今社會,工業文明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的觀念發生改變,從“物質代替精神”的純商業社會消費模式,走向綜合消費模式。這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有效的減少了能源資源損耗,豐富了人的內心世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以及發展。
注重生態文化的醫院建筑是對工業文明、農業文明建筑的升華,給人類帶來了健康與幸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發展精神家園,使得建筑成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橋梁。當代的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前所未有的文化類型,它起于現代、屬于未來。信息時代與生態文明需要醫院建筑新定位。
(作者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黃瑋雯(1984-),女,碩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