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是一種理想的教學境界的追求,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高效,學生學得愉快、高效。我個人認為,只有符合以下三個標準才能稱為高效課堂:首先,必須讓每位學生在課堂的每個時間段都有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去做。其次,一節課下來,達成課前所制定的三維教學目標的程度要高。最后,一節課從始至終必須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那么,如何才能構建高效課堂呢?
一、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造堅實的基礎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預習。
預習分為學期預習、周預習和日預習三種。整體預習就是在要求學生在開學前,利用寒暑假時間通讀下個學期的教材。周預習要細致得多。就要求學生在雙休日不僅回顧和復習上一個星期所學的內容,同時還要針對下一星期要學的內容,通讀一遍教材,如果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就必須借助工具書,嘗試著去解決疑難問題。日預習指每次上課前的針對性預習,它類同于我們平時進行的預習,主要放在每天下午放學后進行。抓緊時間完成當天作業,然后翻開書,對下一課進行預習,針對周預習時標出的重點閱讀。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努力打造學習型課堂
傳統的課堂表現為老師課上講得太多,留給學生獨立思考、討論練習的時間太少,使學生容易出現倦怠、厭煩等不穩定情緒。
所以,根據新課改精神,要求我們要打破常規,更新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課堂為學堂,變教時為學時,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要效益,努力打造學習型課堂。
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自己作為“模特兒”,向學生介紹自己如何講求學法,摸到竅門、取得成功的經歷和體會,激發起學生掌握新學法的積極性。
另外,還要指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引導學生順著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學生發問的精神,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四、精選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內容,強化對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一般說來,練習的形式有兩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
課堂練習,它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領會、鞏固、運用以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的選擇應與教材習題緊密結合,且基礎、典型、新穎。
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過程,它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和強化。所以在布置課外作業時,要精心設計,堅決避免重復注意。
五、注重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水平
它包含“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兩方面內容。
“教”的反思是指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回顧和梳理。對于青年教師來說,課后更應該要寫好課后記、單元后記、學期總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
“學”的反思是指學生不斷的監督、評價自身的學習過程、方法與結果的行為。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改進學習方法,加強師生雙方的反思將會使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