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紫砂壺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造型愈簡潔愈能包容萬象;而創意愈簡潔,則愈能直指人心。一把紫砂壺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工藝上,更體現在文化上。某件作品的成功,往往得益于此類作品的大量存在。紫砂壺之所以能夠影響世人,不僅因為作品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通過作品文化紐帶的作用,刺激觀眾心底的文化情結,從而對作品產生一種強烈的親近感。
關鍵詞 鳳還巢壺;紫砂;傳統文化
紫砂壺是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手工藝品,不僅有日用泡茶的功用,從藝術角度來看,也融入了制壺人各自不同的思想。紫砂壺作為民間工藝作品,它以傳統文化與文人意識為根基傳承至今,體現制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每一件作品都洋溢著制作者創作時設想的主題思想。現以紫砂“鳳還巢壺”為例(見圖1),分析其傳承的傳統文化。
1 “鳳還巢壺”的工藝造型
紫砂“鳳還巢壺”的壺身極力體現“扁”與“圓”的特征,大口蓋也是突出壺體的渾厚。壺底并未因壺身較扁而內斂,整體上呈扁鼓狀。此壺最大的特色在于壺嘴、壺把、壺鈕、壺底等細節部分的設計,壺嘴雕塑成鳳首的造型,而壺把恰似內卷的鳳尾,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也感舒適。壺口高聳,壺蓋上的壺鈕為半環形,并有活動的圓環與半環形扣住,就像一個巢的造型,與壺嘴、壺把的鳳造型呼應,深化了此壺“鳳還巢”的主題思想,壺的氣韻也就因此而生動起來,壺底有三足,使整器看上去穩定自如。
此壺以簡潔的線條構建出凝重的形體,深沉厚重極具神韻,空間節奏明快,虛實相間,線條柔和,整體給人肅穆雄渾的觀感。而以鳳為主題的雕飾生動、有趣,壺器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
2 “鳳還巢壺”的設計理念
此壺以“鳳還巢”為主題,包含了對回歸自然的向往。“兩山鳥鳴啼不住,輕車已入云深處”的歷史已經不再,但是人們尋求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依舊在。人們喜歡欣賞視野足夠開闊的空曠之地,南北兩側山勢巍峨、林木蔥蘢。欣賞那些伸手可及的松木鱗次櫛比,高聳入云。欣賞周圍掩映著高低錯落、葳蕤低垂的柳樹酸刺,地上鋪展的是那些無需修剪的天然草坪,其間的野花星羅棋布、爭妍斗艷。裊裊升騰的炊煙如小溪般向天河一端源源不斷地流去,氤氳在山尖上的自在多情的云兒也在左右盼顧。東晉謝道韞飽覽泰山壯絕美景后,作《泰山吟》,其中兩句“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抒發了回歸自然的愿望,尤為后人稱贊。古人尚且如此,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回歸自然的迫切心情也就不言而喻了。今以此壺寄托回歸自然的向往,聊當慰藉。
3 結 語
純手工創作紫砂壺,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制壺人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古人推崇天人合一,講究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統一,而紫砂天性古樸純雅,造型充滿自然美感,正是適合現代人回歸自然的追求,摶泥為壺,以手工制作紫砂壺,以人的靈氣注入紫砂,使原本沒有生命的五色土經過人的親近,摩挲、敲打、拿捏,充分調和紫砂泥的結構使之成型,紫砂泥才能活起來。文人作文,有“意在筆先”之說,同樣在紫砂壺的創作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構思。自然萬物就是紫砂創作的本源,對于一個癡迷于紫砂創作的人來說,入眼的萬事萬物是不是可以用在紫砂上,都是要思考的問題。紫砂“鳳還巢壺”取材于“鳳歸巢”,蘊含“回歸”的主題,飽含現代人的生活理想,褪盡繁華,回歸自然本質。只有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其樸實情感才能展示泥性生命與真實流露的性格。
參 考 文 獻
[1]周琴.圣火紫砂壺的創作[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5):64
[2]李愛民.淺談紫砂純手工創作[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