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品味也隨之不斷提升。在不斷的時代變遷中,紫砂壺藝從誕生迄今默默地走進了紫砂愛好者的心中,這也使得品茗賞壺之風長期盛行。紫砂壺藝經幾百年傳承和發展愈加壯大,以其特有的魅力,飽經風雨、歷久彌新,令世人為之陶醉,以致愛不釋手。
紫砂壺藝一貫以古樸典雅為風格,這種風格傳承自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紫砂藝人通過巧思將強烈的情感注入紫砂壺藝之中,創作出截然不同于現代藝術的紫砂珍品,引發世人的共鳴。紫砂壺藝蘊藏深厚文化內涵,其生命力與凝聚力如此強大的緣由,恐怕在于紫砂藝人既在外觀造型上糅入了傳統文化的意識,又在其內涵神韻中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氣魄精髓,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創作出個性鮮明、別具一格的紫砂壺藝。在新時代進行紫砂創作,需要紫砂藝人在領悟與理解紫砂壺藝特性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不斷創新,造就紫砂壺藝的獨特風貌。
在紫砂壺的三大造型中,光貨以其簡約古樸備受世人贊賞。光貨講究輪廓及各種線條的變化,器表光潔挺括、線條利落瀟灑。面與線組合的風格迥異,或粗獷、或豐腴、或剛健、或清秀。這把“包容壺”(見圖1)便在簡約清雅之中展示出一番淡然與清秀,別具一格。“包容壺”壺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圓潤光滑;壺嘴直挺延伸出去,小巧可愛,胥出有力,出水順暢;壺把蜿蜒,完美展現出此壺比例之和諧;此壺尤以其精巧可愛的壺鈕最為引人注目,形象生動,如盛開的花朵。整體觀之,此壺看似簡約,線條流暢自然,流轉的韻律感躍然眼前,紫砂藝人指尖輕轉間,用簡潔大方的理念構思出充滿生機的紫砂造型。此壺通體細膩清雅,渾圓大方,比例恰到好處,渾然天成。溫潤如玉,沏一壺茶,芳香溢出,安靜祥和,仿佛天地萬事都離自己很遠,浮華富貴都已忘卻,只有一泓清泉在眼前,更在心頭,久久不能釋懷。余香裊裊、悠遠綿長。“包容壺”以特有的淡然姿態,完美展現了紫砂隱藏于珠圓玉潤背后的清靈秀逸。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經數千年傳承,已逐漸糅入紫砂壺藝中。“包容壺”在流暢圓滿的壺體中涵蓋“包容”一詞的文化內涵,看似隨意卻又意趣盎然。包容,即中國傳統的“和諧”文化,早在《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的記載。不難看出,“和諧”文化作為最初的一個哲學概念逐步演變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而此壺將其融于紫砂藝術中,提升了紫砂壺藝的精神內涵,使民族精神在紫泥間閃耀。“和諧”文化不僅可以寬泛表示當代民族精神,也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如今因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而受到了破壞。崇尚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悄然成為社會的主流,人們迷失在繁華的燈紅酒綠中;即使離自然的清新已經很遠,人們內心深處對寧靜的向往卻伴隨始終。所以,我們只有尊重自然,以“和諧”之道與自然共處,內心的安寧便會如約而至。自古至今,“和為貴”便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紫砂藝人將“和諧”蘊于紫砂壺,直抒胸臆,展現大自然的豁達靈秀,而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著人身心的和諧。反求諸己、盡心知性、淡然平和、不爭不奪,此種心境讓人生進入到了另一層高尚的境界。此壺造型清新素雅,正好反映了紫砂藝人所追求的平淡、悠然的心境。
紫砂光貨質樸、文靜、雅致、素面素心,浮艷根本與它無緣。光貨以其質樸在紫砂壺藝中展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簡約是光貨追求的自然,也是紫砂藝人不斷尋求的創新。可以說,紫砂壺中以光貨最為常見,它象征著世人對“簡約”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了世人返璞歸真、去繁就簡的審美理念。光貨不施巧飾,干凈質樸,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反映出紫砂最本質的材質美,可以說光貨這種純粹的造型彰顯了紫砂藝人最高的情感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