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紫砂壺的藝術世界里,壺與人一起經歷人生風雨,一起體會世態炎涼,一起體驗生命磅礴。一把歷經歲月洗禮的紫砂壺,能夠讓人懂得靜觀、學會沉思,從而徹悟生命的智慧: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本文擬探析“大漠知秋套壺”的獨特寓意。
關鍵詞 大漠知秋套壺;紫砂;寓意
宜興紫砂壺歷經數百年發展,形制上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既是歷代藝人師法造化所得,又汲取了其它種類陶器的藝術特點,經長期的艱苦實踐而最終呈現出這般面貌。淡雅而素凈,恬適而從容。現擬探析“大漠知秋套壺” (見圖1)的獨特寓意。
1 “大漠知秋套壺”的設計風格
“大漠知秋套壺”采用原礦段泥制成,泥質細致,茶味醇厚,宜泡宜養。此壺采用了薄胎工藝,因而制作工藝難度高,成形實屬不易。此壺的整體造型渾圓敦厚、古樸雅拙,周身褶皺仿樹皮,另飾有幾片落葉,頗具秋意。纖細的壺把、嘴彼此對應;以兔子的形象為壺鈕,與整體比例協調。此壺工藝精湛,無論壺蓋的氣密性,還是壺嘴出水的勁道,抑或俯視壺把的角度,都極盡完美。另有兩杯與此壺配套;杯則老樹癭節,仿佛能聞悲涼秋聲,經典而富有靈氣。
2 “大漠知秋套壺”的設計理念
“大漠知秋套壺”以大漠秋韻為主題設計。由梁入西魏再入北周的庾信在《詠畫屏風詩·十一》中寫道: “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北宋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中有這樣的文字: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清風徐來,落葉,送走炎熱的盛夏,帶來涼爽的清秋。胡楊在大漠扎根,像是某位經歷了諸多風雨的疲憊旅者,陷入沉睡,片片綠葉飄落在荒野和山谷,發出各種聲響,仿佛為自己的凋零而哭泣,又好似為來年復蘇而振奮。隨手揀起一塊石子,用力擲向荒野,如水的月光不曾停止流向遠方,途中會有迂回曲折,偶爾也會滯留逡巡:仿佛流連喧鬧的夏,又像應和復蘇的春,更似裝點高潔的秋。滿載著人們的希望以及自己的追求,它執著不息,未曾停步。景致漸漸變了,秋景顯得格外爽朗。彈指間漫山遍野金黃錦簇,從山腳到山頂嵌滿金黃,依稀仍有點點綠色,秋景為之增色。原來殘綠也有著夏的激情,夏的靈魂留連不舍。路依舊,腳步依舊,人們的心情隨著季節變化,唯有信念永恒不變,途中有著“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氣。走過四季,腳踏金秋。秋韻悠揚,金葉飄飛。胡楊生一千年而不死,死一千年而不倒,倒一千年而不朽的精神在此壺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3 結 語
人們贊揚胡楊巨大的生命力體現在“三個一千年”上,即生一千年而不死,死一千年而不倒,倒一千年而不朽,這種精神折射在“大漠知秋套壺”上尤其引人遐思。胡楊歷盡漫長而殘酷的生存斗爭而幸存,它嫵媚的風姿、倔強的性格、多舛的命運無一不激發人們的詩情與神思。古往今來,胡楊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而受到人們的尊崇。“大漠知秋套壺”找回了胡楊頑強的精神,讓人在欣賞此壺的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的更深層次,并在那之后,于黑夜中獨自繼續前行。
參 考 文 獻
[1]崔龍君.紫砂“笠蓋掇只壺”的禪文化賞析[J].江蘇陶瓷.2015,(1):35~36
[2]向瑋瑋.二胡曲《秋韻》演奏藝術探析[J].濟寧學院學報.2015,(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