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藝術薪火相傳至今,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品位與精湛的工藝技法而成為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在我國工藝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紫砂壺的發展與歷代制壺藝人的不懈創新息息相關,他們通過與自然以及生活對話,發掘素材和靈感,向世人展示不朽的紫砂文化,深受大眾認可。
紫砂壺廣義上的藝術形象既包含了器物具體的外在特征,同時也涉及其內在的精神寄托。可以說,內外兼修、形神俱佳,既是衡量一把壺優秀與否的標準,也是制壺藝人潛心追求的創作境界。現便著重探討 “生生不息壺”(見圖1)的藝術形象。
一把紫砂壺完整的創作過程包含了前期構思、設計、定稿,中期制作、修改,以及后期燒成、完善等各個環節。紫砂“生生不息壺”的主題便在于表達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借喻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給予人良好的觀感和共鳴。因此,整把壺的藝術形象都在集中表達這一主題,并且通過選取自然界的竹子、鳴蟬等形象,將它們和諧地融為一體,顯得具象生動、美觀得體、引人入勝。
1 青竹為本,彰顯力量
竹子自古以來就頗受文人雅士的青睞,它青翠而富于力量,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壺人常在紫砂壺創作中運用青竹題材來表現生命力。在這把“生生不息壺”中,青竹更是壺的基本造型,貫穿于整個造型和裝飾。壺身呈半月狀,腰部向下收縮,形成高挺的壺足,富于節奏感和層次感,猶如生長的竹節,壺蓋微鼓,弧度恰與壺身一致,上下統一。壺鈕置于蓋頂中央,采用微雕的裝飾手法,將其塑成一節竹筍,筍面上包裹的筍葉更是鮮嫩青翠,細節刻畫清晰生動,栩栩如生。挺立向上的竹筍好似剛剛破土而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三彎流從壺身前端探出,由一小段竹節構成,竹股線恰是彎折之處。提梁為凌空而起的六股竹節,堅韌有力,具參天之勢,釋放出蓬勃的生命氣息和正能量。
2 鳴蟬點睛,禮贊生命
“生生不息壺”不僅將生命力依托竹元素表達出來,更融入其他自然元素彼此呼應。提梁頂端上雕塑的一只鳴蟬便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只鳴蟬極為逼真,仿佛停憩于此,其生動的表情、細膩的蟬翼,無不顯露出盛夏的氣息。鳴蟬的塑造不僅使作品的藝術形象更為靈動有趣,使之跳出竹形壺體的藩籬而增添了動感;同時,鳴蟬立于竹,更仿佛是對生命的禮贊,將整把壺的主旨意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令人感觸尤深。
“生生不息壺”是典型的花塑器,整體造型契合自然,壺身、壺嘴、壺鈕、提梁壺把,以及壺身的竹葉裝飾,無不以竹元素勾勒刻畫,趣味盎然,生動逼真的竹股線、疤痕等,更是于細節中見真功夫,令人佩服。壺身一側堆貼一簇竹葉裝飾,一片片竹葉似劍出鞘鋒利無比,將竹的特色和生命力量在側面進行了烘托,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3 結 語
“生生不息壺”整件作品選材段泥,本身就流露出清新雅致的氣韻;而竹子、竹葉的造型搭配鳴蟬裝飾,可謂動靜合一、張力十足。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例如清代畫竹大師鄭板橋有《竹石》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因此,“生生不息壺”取用竹元素,表現出一定的藝術和人文價值,整把壺的藝術形象因而更加豐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