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紫砂壺 “方匪一式,圓不一相”,但從造型構思與設計到配泥、成型、裝飾、燒成等,紫砂壺的制作有一整套獨立完善且與眾不同的程式化工藝。綜合來講,紫砂壺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一代又一代紫砂陶藝人,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 繼承困局:未真正理解就不能真正繼承
文人的參與豐富了紫砂壺的造型設計與裝飾手法。隨著紫砂藝人、愛好者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陶刻、泥繪、彩繪、描金、包錫、貼花等工藝的大量應用,提升了紫砂壺的外觀效果,也滿足了大眾日益苛刻的要求。其中尤以紫砂壺貼花工藝為妙,貼竹葉工藝歷久彌新,卻長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和創新。
紫砂壺上施以竹葉貼塑的裝飾俗稱“貼竹葉”,真正接觸過的人都熟知此法。具體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即模印法,先用模具印制竹葉,再利用脂泥粘貼在紫砂壺的把、嘴、鈕、身上,最后進行修整。第二種即搓泥條法:先以全手工搓出兩頭尖、呈不規則圓柱狀的泥條,再運用自制工具將泥條鋪成竹葉形,在此基礎上進行細節上的處理。兩種手工工藝的裝飾效果完全不同。
第一種模印法,雖然來自一代代人的心口相傳,卻因循守舊沒有創新,這就導致了目前市場上見到的“貼竹葉”作品千人一面,只得其形而未見其神。
第二種搓泥條法,有一定的創新思維,竹葉也因此具有了新的風格,但仍有印模法的影子。
因此,這兩種工藝都不能算真正理解了傳統貼竹葉的內涵。
2 開拓創新:師法自然表現自然
紫砂藝術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最能體現紫砂壺特色的造型就是花貨,一般都以自然中的花草、瓜果、藤葉等為題材,生動又鮮活。創作者往往要先觀察自然物體的形態特征,再根據紫砂的可塑性進行創作。貼塑是紫砂花貨的裝飾創作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而貼竹葉就是貼塑中的一個分支,其工藝流傳至今,少有變動,逐漸失去了自然中植物的靈動和鮮活。筆者在自身的長期創作過程中,有如下體悟:
(1)不同季節竹葉的貼法。竹子盡管長青,但每個季節的形態有差別,所以貼竹葉時要區分開。在紫砂壺的創作中,春天的竹葉貼法應瘦小舒展,夏天的竹葉貼法應枝葉茁壯,秋天的竹葉貼法就有了枯的感覺,冬天的竹葉貼法則有著不畏嚴寒的氣韻。
(2)不同環境竹葉的貼法。不同環境下的竹葉一定有著不一樣的感覺。風吹竹葉,有擺動的姿態;雨打竹葉,有落下的動感;雪壓竹葉,是堅挺的精神。
(3)不同品種的竹葉貼法。文竹的秀氣、湘妃竹的柔情、羅漢竹的大度、毛竹的豪放等特點,都可以在作品中予以表現。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之路應該這樣發展:不斷發現生活和自然新的特點,不斷走出又走入傳統以尋找藝術的源泉,不斷開拓創新,并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藝術的個性。遵循自然中的角度、形狀、內涵各不相同的竹葉并以之為藍本,運用到紫砂壺的創作,這種做法就是道法自然。一味遵循傳統,因循守舊,不求創新是沒有前途的。
3 結 語
紫砂壺貼竹葉是其傳統創作過程中的經典裝飾工藝之一。然而,并不能因其經典就不思進取和創新。因此筆者從個人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對紫砂竹葉貼法的新見。無論是竹葉貼法,還是梅樁、樹樁、玉蘭花等傳統造型工藝,都應該秉持這樣一種創新的思維。也只有這樣,才能開拓更廣大的藝術空間,才能有更寬泛的創作題材,才能出現更多杰出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