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出現了無數蔚為壯觀的藝術奇觀,各種藝術形式不勝枚舉。古人云“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道”與“器”的區別往往取決于一件藝術作品是否超越了形體樣貌并富于精神文化內涵。誕生于宜興的紫砂壺經過一代代紫砂藝人默默耕耘與不懈努力,紫砂壺早已超越了粗陶茶器的范疇,不再是單純的器,更可行道。
紫砂“小碩仙壺”(見圖1)就是這樣的一件作品,集人文韻味、情感心態于一體。通過全手工的匠心設計與制作,使之流露出基于自然樸素本質的藝術美感,它富于最純粹的藝術構思,同時更不失文化意境,簡約而不簡單。現具體談一談這把“小碩仙壺”的創作過程和感悟,以期共勉。
紫砂壺歷來便作為文化情感的載體而攜帶著豐富的人文內容,這些內容經過進一步的提煉則可以作為一把壺的題材?!靶〈T仙壺”題材源于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題自畫石》,詩云,“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不求邀眾賞,瀟灑做頑仙。”該詩以擬人手法,將一顆頑石的生命歷程予以人格化詮釋,充滿了靈氣。曹雪芹所著巨作《紅樓夢》亦稱《石頭記》,講述的便是一塊通靈寶玉幻化成人的種種故事,將封建社會的世間百態描繪得入木三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靶〈T仙壺”的創作靈感便來自一日深夜于書房讀到曹雪芹的《題自畫石》,當下百感交集,遂臨時取一支竹筷、一根牙簽和一塊卵石,在沒有運用其它制作工具的情況下,全手工創作了這把紫砂壺。整壺將泥料的天然本質和其吸收的天地靈氣充分表露了出來,與詩文意境相得益彰、完美契合。
“小碩仙壺”整體上渾然天成,自然韻味明顯,是典型的花貨器型;同時,它的造型特征更是流露出供春遺韻,浸潤著深沉的歲月氣息。整器造型以全手工捏制而成,壺形小巧而不失大方、古樸;壺身呈柱狀,短流、圈把前呼后應;薄蓋內嵌壺口,嚴絲合縫;壺鈕似一顆落入凡間的頑石,精準地置于蓋頂中央,大有中流砥柱、畫龍點睛之勢。
“小碩仙壺”完全依托紫砂泥的本質,用最尋常之物手制而成,可謂一氣呵成。它的創作起源和過程與現存最古老的紫砂壺——“供春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于“小碩仙壺”而言,整把壺無論是壺身主體還是流、把、蓋等細節,均參照自然中石塊不規則、不對稱的風格,有別樣的藝術美感。更巧妙地以卵石在護體表面胎體上擠壓出深淺不一的石質紋路,呈現出粗而不糙的質地,將頑石氣質展露無遺,亦是對曹雪芹詩最寫實生動的描繪。
紫砂花貨的創作講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境界?!靶〈T仙壺”的創作注重基于現實的藝術優化和人文思想提煉。該壺造型樸拙與優雅并存,壺胎表面用牙簽刻字,別具創意又不失美感;壺身刻曹雪芹《題自畫石》全詩,直達主題,壺底刻“無材可去補蒼天,不枉紅塵走一回”,給人以無限的能量,這不僅是對傳統經典文學藝術的再詮釋,也充分展現出壺藝創作的無限可能性,令人生出許多感觸。
渾然天成照頑石,紅樓倚夢醉碩仙。筆者通過創作“小碩仙壺”,深刻領悟到紫砂壺藝作為一門手工藝的獨特,紫砂壺造型風格各異,千變萬化而不離其宗,其精神內涵更是經久不衰,值得每一個制壺藝人用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