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數百年來不斷發展,凝聚了歷代紫砂藝人的智慧,歷經創新、繼承、再創新的過程,使得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審美情趣的紫砂壺愛好者都可尋得自己喜愛的款型。紫砂壺的造型類別,可分為幾何形態、自然形態、筋紋形態,這三類造型幾乎包容萬物,這又是紫砂壺形制特別豐富的重要原因。但有的壺型兼有兩種甚至三種形態,這種造型方法就是在圓形、方形壺上再裝飾著別的形體,如“六方掇球壺”(見圖1)是自然形態、幾何形態和筋紋形態的統一。“六方掇球壺”在設計上注重了整體的協調與統一,呈現出完美的視覺效果。
“六方掇球壺”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此壺按黃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三個圓球均衡、和諧、對比、勻正,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利用各種線形的有機結合,達到形體合理、珠圓玉潤的完美效果。拋物線在壺面上多次使用:正視則身至嘴、嘴至蓋、蓋至鈕、鈕至把,為完整的拋物線輪廓;側視則身至腹、腹至底足,再至壺把,亦是完整的拋物線輪廓;俯視則自嘴至身,再自身至把,周長一圈,亦是完整的拋物線輪廓;細節上壺嘴是完整的拋物線,壺蓋是完整的拋物線,壺把亦是完整的拋物線。可見藝人對拋物線的運用已十分嫻熟。除對拋物線運用自如以外,此壺對圓弧曲線的運用也恰如其分:從壺嘴到壺身、從壺身至壺肩、自壺口至頸部、自蓋口沿至壺面、自口頸至肩、至壺把,均以圓弧曲線自然過渡。這些壺體交合處圓弧曲線的自如運用,使作品有了十分完美的紫砂圓器造型。“六方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有一條粗細不均的繞線,這種上粗下細的復合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
“六方掇球壺”胎質細膩,色澤古樸光潔,穩重而挺拔。此壺材質不施粉黛,遠觀壺身仿佛光華隱現,經長期把玩更可呈現出光可鑒人的細膩手感;壺嘴上揚,出水順暢;壺身呈六面體,壺底、壺口均為六面體;壺口稍敞,能任意旋轉密合,壺口向上漸收;壺鈕為扁圓乳頭狀,挺翹而光潤,若棋子立在蓋頂,而鈕邊及鈕座轉折難度高,俱見做工火候;壺把由粗至細,端握適宜;壺嘴粗短,曲變豐美,充滿圓潤之感,壺流篤實,胥出淺淺一點,別有意趣。壺體光滑無暇、形神兼備,既表現出平面和立體的空間,又強調客體,表現整體風范,各種藝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精彩紛呈,使傳統古樸的紫砂壺表現出剛柔并濟的美感。
紫砂是文人寄心寓情的雅物,也是陶都的“文化名片”。一把好的紫砂茗壺沉淀了滄桑歲月。五色的紫砂泥產自地底,幾經滄海桑田才凝練成獨一無二的風物。宜興紫砂壺與文人結緣,與文化聯姻,在喝茶養生、玩壺賞性中,經歷了明、清迄今數百年的繁榮與興旺,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縱觀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承載著古老厚重的中華文明,流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脈動,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當代紫砂藝人,打上時代鮮明的烙印,彰顯出地域特色,在傳承、創新及發展中塑造了數以萬計的紫砂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