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壺的興起、發展和繁盛與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密切相關。唐宋時期,人們飲茶以煮茶、烹茶為主要方式,茶具多為金屬器皿;而到了明代,團茶被散茶完全取代,沖泡法成為主流,茶具也漸以陶瓷器皿居多。紫砂壺也因此興盛開來,時至今日頗受世人鐘愛。
紫砂壺是用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的紫砂泥以傳統技法全手工制作而成,不可避免會融入制壺藝人的見解和情感。因而,紫砂壺事實上是具有人文特征的工藝品,它能夠帶給人美的感受、接納理性情感、倡導人文關懷等,寄托人們的溫情。對于制壺藝人而言,制壺的標準自古至今都離不開“形神俱佳”這幾字,即作品不但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形象,還應該具備相當的文化個性。現將以“玉潔松貞壺”(見圖1)為例,談一談這把壺的藝術和人文情懷。
紫砂壺的創作多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紫砂壺源源不斷的靈感之泉。如“君子文化”就頗受中國古今文人喜愛。“君子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概念,也是中國特有的理想人格。君子當如玉,風骨高潔;當如松,堅貞不屈。因此將作品取名為“玉潔松貞壺”,言簡意賅,將整把壺的人文內涵巧妙地表達了出來。該壺將具體的造型和裝飾刻畫完美搭配于一身,傳遞出濃郁的君子氣息。
古人云,紫砂壺溫潤如君子。這是相對籠統的概括,具體到每一把壺上時,更能通過細節將意境表達出來。紫砂“玉潔松貞壺”的主體造型大方而不失穩重,壺身飽滿圓潤,鼓腹如球,張力十足,曲線從壺肩蔓延至壺底,一氣呵成,無足,更顯珠圓玉潤之美;一彎短流從壺身前端探出,小巧而不失力道,有一股蓄勢待發的前傾之力;圈把與流前呼后應,端莊簡潔、光澤圓潤;壺蓋似一塊飽滿溫和的玉合于壺口,上下嚴絲合縫,顯得有骨有肉、骨肉亭勻,充分顯示出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特征,而玉的質感則更通達內涵意境,整體內外合一,可謂融會貫通于一器。
“玉潔松貞壺”對于主題的詮釋更直觀地通過壺體表面各種形式的裝飾予以表現。如融入了松、竹、梅“歲寒三友”的題材,將松、竹、梅的形象巧妙搭配于同一件作品之中,達到畫龍點睛之效。壺鈕特以微雕手法塑造了一個逼真的松果,小果子凹凸起伏十分可愛,立體感極強。同時以松果為中心,蓋面上貼塑松針裝飾,一簇簇松針刻畫十分細膩,精致耐看,整體將松的自然形態惟妙惟肖地呈現了出來。松針之“針”與“貞”同音,在此更與作品名稱主題對應,“玉潔松貞壺”的君子氣息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玉潔松貞壺”的裝飾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表現在壺蓋微雕,還表現于壺身兩側精美絕倫的陶刻書畫上。該壺以壺身胎面為創作平臺,運用陶刻技巧,于壺身一側刻“松風竹雨一壺茶”,升華了紫砂壺與茶文化相得益彰的境界,好壺、好茶令人遐想不已,而“松”與“竹”的關鍵詞也得以體現出來;同時壺身另一側則刻畫一簇傲梅伸展盛開的場景,而在梅枝旁則是一簇生機勃勃的竹葉,無論是梅花、梅枝,還是竹葉、竹枝,無不栩栩如生,其形象特點和性格特征都刻畫得淋漓盡致。靜中寓動,更使整把壺充滿了生命力量的動態感。據此,“玉潔松貞壺”將松竹梅“歲寒三友”這一傳統人文內容完美地展現在了同一把壺中,再現君子友誼之純潔忠貞,以及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君子品質,使作品富于藝術和人文情懷。
通過對“玉潔松貞壺”的藝術和人文解析,深刻體會到壺藝創作的復雜性和精神性,從而明白紫砂壺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內涵都十分重要。作為當代紫砂藝人,我們更應深入思考創作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使作品不流于表面,而使壺與人產生情感上的深度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