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00-01
摘 要 當前,高職院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不僅嚴重影響了高職院體育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對高職院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基本體育行為的分析,提出了逐步消除高職院體育弱勢群體的策略,從培養學生正確體育觀、完善體育評價標準、豐富體育項目選擇展開具體論述,為新時期高職院體育教學均衡性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 體育弱勢群體 評價標準
當前,高職院體育教學暴露出諸多令人困擾的問題,其中體育弱勢群體的出現和擴大化嚴重制約了新時期高職院體育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體育弱勢群體的存在,是對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直接挑戰,更是影響高職院學生成長為高素質人才的巨大障礙。而高職院體育教學存在的忽視體育弱勢群體的現象,更是體育弱勢群體逐漸遠離體育活動圈的重要推手。因此,高職院應該從根本上重視體育弱勢群體教育工作,為他們獲得和“正常”學生同等的體育權利創造條件,采取針對性措施,從根本上促進智力體力的均衡發展。
一、高職院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分析
(一)體育弱勢群體選擇鍛煉項目特征分析
體育弱勢群體的“弱勢”首先表現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他們不能像“正常”學生一樣隨意選擇運動項目,只能從自身身體條件出發針對新的選擇鍛煉項目。“慢跑”是體育弱勢群體學生最青睞的體育項目,乒乓球和跳繩也是他們喜歡的運動項目,這類體育項目既能起到身體鍛煉作用,同時運動量不大。而對于運動量和要求身體對抗較為激烈的足球和籃球項目,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并不經常參與[1]。總之,對技戰術要求不嚴格、對場地要求不苛刻同時運動量適中的體育項目更容易被體育弱勢群體接受。但同時,也有部分體育弱勢群體學生選擇其它運動項目,諸如太極拳和瑜伽等,反映出當前高職院體育課程設置的不足。
(二)體育弱勢群體鍛煉時間和頻率特征分析
對于高職院體育弱勢群體學生而言,他們每周投入到體育活動的時間是比較短的。幾乎沒有學生能夠堅持一周至少5次的課余體育鍛煉,僅僅一半的學生能夠保持每周至少1次的課余體育鍛煉。大部分學生只在每周的體育課上參加體育鍛煉,時間非常有限,一般為30分鐘到60分鐘,因此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是比較低的,這進一步造成了他們身體素質的下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二、高職院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教學對策
(一)解決心理障礙,培養學生正確體育觀
高職院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大部分缺乏對體育活動的正確認識,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喜歡體育活動,應該列為高職院體育教師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正確體育文化觀,體育教師應該通過專業體育理論知識和具體案例相結合的方法,加強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鍛煉其體魄,提升其意志,增強其自信,提高其能力,將體育活動有機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實現體育和學業的和諧共存[2]。此外,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消除他們對體育錯誤的認識和偏見,在形成運動習慣的基礎上體驗運動樂趣,以正確的體育觀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二)因材施教,完善體育評價標準
高職院體育弱勢群體的“弱勢”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因此體育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心理特點、體能特征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教學,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部分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具有耐力較差的特點,進行1000米跑測試時,可以合理降低達標要求和評價標準,而對其學習過程予以重視和肯定,從而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育活動帶來的成就感;體型特殊的學生,組織他們多參加帶有娛樂性的體育項目,循序漸進,提高體育興趣。對體育弱勢群體積極傾注師愛,從心理上關心他們,從動作上呵護他們,從標準上照顧他們,促進師生互動,推進師生情感交流。總之,對于不同特征的弱勢群體,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采取針對性評價標準,幫助他們努力達成力所能及的目標,建立體育活動的自信心。
(三)提高內容多樣性,豐富項目選擇
隨著“健康第一”思想地位的確定,學校體育在健全學生體質方面扮演者更重要的角色。對于體育弱勢群體,他們也希望通過體育學習獲得運動營養、急救、養生以及保健康復等方面的知識[3]。當前,由于高職院體育教學場地和器材的限制,多數課程內容設置存在片面性,難以滿足學生日趨多元化的選課需求,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很難選到適合自身的項目。尤其是對于不適合參加體育鍛煉或者身體有缺陷的學生,更應該在內容上面體現出多樣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考慮體育弱勢群體鍛煉需求,充實一些運動量較小的體育項目,比如瑜伽和太極拳等,同時合理增設介紹體育營養、運動安全、急救康復以及鍛煉方法方面的課程,從根本上豐富體育內容多樣性。
三、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體質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作為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體育弱勢群體也呈現擴大化趨勢。體育弱勢群體不僅暴露出體育教育的弊端,也是一系列社會經濟和醫學問題的集中體現。因此,高職院應該充分重視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問題,采取正確的對策,給予體育弱勢群體享受體育的機會,培養學生正確體育觀、完善體育評價標準、豐富體育項目選擇,才能從根本上不斷消除體育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1] 張言卓,庹新玲.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弱勢群體的成因與對策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3(2).
[2] 曲麗萍,崔俊杰.高職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成因及其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0).
[3] 鄧雪.河北高職院校體育弱勢群體體育鍛煉現狀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