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00-01
摘 要 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是體育產業的主體構成,在體育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促進體育產業朝健康、穩定、快速方向發展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開發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拉動體育內需,發展體育產業。本文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綠色低碳經濟;電視轉播費市場;贊助市場;無形資產市場;門票市場;體育產品市場為切入點,對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特征及其開發策略進行剖析。
關鍵詞 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 市場特征 開發策略
隨著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進程,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特征,著名職業體育聯盟在全世界都擁有著規模龐大的擁躉和數以億計的觀眾,職業體育市場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競賽表演市場產值迅猛增長。電視轉播市場、體育贊助市場、門票市場、無形資產市場和體育產品市場等競賽表演業態成為職業體育組織經濟增長的支柱。國家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大力支持職業體育市場的發展。因此,厘清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概念;分析其特征;探索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開發策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特征
市場供給主體主要是職業競技俱樂部,需求主體大多是運動項目的愛好者和俱樂部的支持者。市場客體體育表演服務,除了具有服務的一般特征,還具有競賽表演服務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最終產品即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廣泛的社會關注性;產品的載體即運動員也具有市場價值,產品質量隨載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而變化;最終產品可衍生新的市場需求等。我國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發展進度相對不成熟,市場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開發策略
(一)依據相關法律體系開發
隨著我國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需求和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法律體系也日漸完善,對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起到了法律的保障,一系列管理規定加大了對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法律規范力度,對于推動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秉持低碳經濟開發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為了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戰略,我們可以從體育生活方式、體育競賽表演、體育用品市場和體育建筑場館設計四個路徑來重點開發低碳體育市場。
(三)注重媒體轉播權開發
媒體轉播權包括電視轉播權、廣播電臺轉播權、互聯網轉播權等。媒體轉播權收入現已成為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盟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每年的全明星比賽共有190個國家和地區用各種語言進行現場直播,僅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就達5億美元。中國的職業體育賽事的轉播權的經營應當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從國際市場上獲取巨額的收益。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開拓賽事轉播市場是大勢所趨,互聯網+應當成為未來媒體轉播的主要載體。
(四)職業體育賽事無形資產的開發
職業體育賽事無形資產的開發主要涉及賽事冠名權、專有權、特許權等。冠名權分為賽事冠名、開幕式與閉幕式冠名、體育道德風尚獎等;專有權涉及專用產品、指定產品、標志產品;特許權是服務行業的特許招商,包括郵政、運輸(民航、汽運)、酒店賓館、餐飲、銀行、保險、印刷、商場、休閑健身、旅行團等。任何級別的賽事都可對賽事的無形資產進行開發。
(五)門票市場的開發
職業體育賽事的門票收入都是俱樂部的重要收入來源,約占總收入的45%。可自主開發,或找專業票務公司代理,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廣泛的銷售渠道,采用靈活多樣的銷售方式取得成效。
(六)衍生品市場的開發
職業體育競賽表演衍生市場開發主要為零售服務特許銷售經營,它由俱樂部發放給商家,是準許其在產品上使用賽事標識的一種經營方式。目前,業內對衍生市場的開發越來越重視。
三、結論與建議
(一)職業體育產業的經濟收益占國民經濟總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支柱產業地位凸顯,市場開發對體育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帶動作用,依法依規實施對市場的開發非常重要。
(二)綠色低碳經濟是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目標、思想和發展策略對推進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開發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三)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是以比賽為主、相關服務活動為輔,能夠滿足消費者觀賞娛樂、愉悅身心等的體育文化需求,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形和無形物品總和。開發策略可順應時勢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 鮑明曉.體育產業[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22-123.
[2] 陸作生,周愛光.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法律規范[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3).
[3] 閻旭峰,張士忠,李雁軍,等.我國體育市場法制建設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1):12-16.
[4] 蔡曉波.國內外體育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比較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