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00-01
摘 要 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的判斷,它不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顯現學習、教授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指揮棒。
關鍵詞 健康課程 學習 評價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對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學校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
一、中學體育學習評價的現狀
(一)評價內容單一
傳統體育學習評價的這種內容單一的情況造成了評價與課程目標相脫節的現象。我國過去的體育教學目的和任務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運動知識和技能外,還要達成諸如“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習慣”、“增強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鍛煉意志,培養勇敢、頑強、朝氣蓬勃和進取向上的精神”等目標。
考核內容與新課程目標脫節強調對學生體能、技能的評定,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合作、適應等方面的評定。而新課程目標包括兩層目標,可見當前的體育學習評價只是體現了對新課程部分目標的評價,其它目標沒有在學習評價中體現出來,從而使新課程的某些目標形同虛設。
(二)評價類型選擇上的片面性
1.即時評價空洞化
學生通過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增強學習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即時評價,滲透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強化技能教學,調節課堂教學的節奏與氣氛,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空洞的評價是無法讓學生得到真實、有用的信息反饋的。我們認為,課堂即時評價應該做到:實事求是,真實具體,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有的學生練習完成得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能完成得好?如何進一步提高練習質量?有的學生不能完成練習,是什么原因?是素質問題,還是技術問題,或是心理問題?如何解決?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具體評價一清二楚。此外,即時評價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增強信心,積極練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真正體驗到進步與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
2.評價參與主體的單一性
學生學習效果如何、作用怎么樣、有多大價值,只有學習主體最清楚,而現實中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有教師這一評價主體,可以說我們一邊口頭上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邊在學習評價時把學生踢得遠遠的。在法制不斷健全、民眾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學生參與自身學習評價的基本權利為何不見呢?
二、目標體系不同
(一)學習領域不同
課程標準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五個學習領域實際上由兩條主線組成,一條是身體運動主線,另一條是健康主線。雖然課程標準將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劃分成五個學習領域,但五個學習領域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每個領域都不能脫離其它領域獨立實現課程目標;體育教學大綱則是根據運動項目劃分學習領域,如球類、田徑、體操、武術等,這實際上是一種競技運動的教學體系,每個學習領域可以脫離其它領域而獨立存在。
(二)內容標準不同
課程標準主要是構建本門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體范圍,各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此外,課程標準對學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體化;教學大綱主要規定了各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但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質等只作了總的原則規定,教師的工作只能是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生學習并掌握規定的知識、技能與技術,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十分有限。
三、當前這種體育學習評價的弊端
單一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刻意追求量化評價的理念、絕對化的評價標準不僅使得當前的體育學習評價失去了應有的公平,遠離了教學評價的原本積極意義,而且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對體育學習的厭惡情緒,激化了師生之間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使體育學習評價成為影響體育教育和體育學習的“禍害”。
四、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方法
(一)評價的指導思想
體育課程指導思想,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的確定,除了依據體育的功能、個體的需要,更要適應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特點和需要。這是研究確立我國體育課程指導思想時應特別注意的。
(二)體育學習的評價內容與評價主體
體育學習的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評價主體應通過學生和教師兩者共同評定。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2] 楊文軒,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1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 國務院文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C].2010.9.
[4] 史兵.體育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9.
[5] 汪曉贊.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