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高美與代表作:《心靈的外衣》
2002年5月15日,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大主教委派安娜未為保羅教皇二世(Holy Father)的82周年紀念創作一個雕塑。在這一天,他們都聚集到了圣彼得廣場的教堂大廳,來把“心系世界(Heartof the World)”獻給保羅教皇二世。
當安娜坐在大廳座位上等待輪到自己拜見教皇的時間里,在羅馬的耀眼陽光下,她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內心深化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穿著白斗篷的人坐著,他因為承受苦難而彎曲著身子。當最終輪到她的時候,她差一點就暈過去了,覺得自己終于遇見了這“整個世界的良知”。
保羅教皇二世用有點虛弱的語氣感謝安娜為他創作的這件美妙的禮物,并大聲朗讀了雕刻在底座上的以西結書(Ezekiel)中的話語:“請丟棄你的鐵石心腸,而我將為你換上一顆善良充實的心靈”,這是普遍的對憐憫的呼吁。
從那一天起,這個白色斗篷的形象就一直縈繞著這位女雕塑家。幾年后,它就以實質化的實體形象在其作品“心靈的外衣(CIoak of Conscience)”中重新面世。
今天,這些模范人物們留下的“良知”仍繼續在全世界散發著能量。也許,現在他們的能量主要集中于斗篷上了。每一個拜訪者都能夠基于他們自身的情緒和智力狀態感受到這種能量。因此,它也就成為了個人良知的一面鏡子。
安娜·高美與中國
安娜·高美對中國文化懷有很深的感情,現在擔任著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的國際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早在5年前,她就接受吳為山教授的邀請,為中國的城市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比如聳立于廣州科學家雕塑城的科學家加利略銅像,立于中國雕塑院的體育題材雕塑作品,以及她為南京青奧會雕塑群落貢獻的智慧等等。今年6月,安娜·高美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創作的“絲綢之路”主題大型雕塑就安裝在中國館的門前。她喜歡這東方的禮儀之邦,在老子關于天人觀、孔子關于倫理觀的哲學境界里,她獲得靈感。用她自己的話說應是獲得“象征了良知的一個特定方面的能量”。
作為蜚聲世界的頂級雕塑大師,安娜高美的作品充滿了宗教般神話的色彩。“雁巢收藏”所展出的六件安娜高美的作品,更是其作品中的點睛之作。
安娜一高美生于上世紀40年代的捷克克魯姆洛夫。少年時鐘情美術卻因一場車禍,走向雕塑之路。她第一個得到“普雷米奧一米開朗基羅”獎的女性藝術家。在眾多作品中,安娜一高美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那尊名為“心靈的外衣”的雕塑。“心靈的外衣”原作是一座高5米,重50噸,內部和外面都有雕刻,人們可以走進雕塑內部欣賞的大理石雕塑,這在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安娜說,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告訴人們,人的一生是空蕩蕩的,需要愛、需要情感去填滿,需要我們不斷追求美好的事物。次展覽,這尊“復刻版”的小型銅塑就安放石景宜文化藝術館前面的廣場。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震撼的造型吸引路人駐足觀賞。
由于安娜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學校素描和繪畫,同時鐘情于希臘和古羅馬神話傳說與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安娜一高美在雕塑藝術帶有強烈的神秘和預言感,凝重的氣氛通過各種材質無聲流露,形成直問心靈的探索和對人性的思考。她篤信愛因斯坦的名言:心靈很強大,它可以改變一切東西”。這正是安娜一高美相信心靈力量的原因,她把要表達的情感和能量灌輸到我的作品中,而觀眾也能通過自己的感官感知這些力量和意念。
2015年10月12日,“安娜·高美雕塑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安娜·高美的雕塑不僅重新接續了一種優雅、典范的雕塑遺產,也是對現代主義雕塑的一種修正,她把這些生命體驗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以諸神顯現的方式闡釋了雕塑的生命力和作為新文化的源頭重啟,這些作品既是關于身體存在的體驗,也是人類價值的呵護與守衛,它們是通向靈魂的載體,是雕塑的實質的體現。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教授說道:“我贊美安娜·高美,不僅僅因為她對西方文明的繼承落實于雕刻與繪畫,還在于她在孔夫子的仁慈中找到了‘人性的指路明燈’。因此,我讀懂了她為什么如此喜歡中國。”可以說,安娜·高美的藝術已經不能簡單的用所謂“融合中西”來概括,她的作品是在完成她對生死問題思考,對終極價值關懷與追問的藝術體驗,而這種超功利的生命運動正是她在中國尋找知音的動力所在。
策展人王春辰則在安娜·高美的雕塑中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美術史話題,即: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傳統與經典、如何從中汲取藝術的養分來成就今天的藝術。他說:“第一次看到安娜·高美的雕塑作品,即被其典雅的品質所吸引,一下子與經典的歐洲雕塑聯系了起來。但高美并不是重復古典雕塑,而是增加了自己的生命元素在里面。”
“高美的雕塑正是在一片消解經典寫實雕塑的語境下鶴然而立的。對于中國今天的雕塑藝術而言,高美有著一番啟示意義。盡管在中國的雕塑教學中,依然以寫實為主,但此寫實不是彼寫實,并不是雕塑得像就是寫實。寫實也是有風骨和傳承的,同時也有吸收和借鑒。中國的寫實雕塑盡管來自歐洲傳統,但并沒有將寫實的精髓貫徹到底。客觀地上說,中國的寫實雕塑還相當地粗獷。
“高美的雕塑源自歐洲古典雕塑傳統,是一種經典范式的傳承,但藝術家高美不是簡單地傳承經典,她已經由現代主義對經典雕塑的斷裂里走了出來,重新去接續一種優雅、典范的雕塑遺產,特別是她生活在一個戰后重建歐洲的新文化的時代里,以自己的多個文化地區的生活經歷為這種新文化做了注解——這些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經歷是一種新文明的質素,高美將它們化為她的雕塑養分。
“安娜·高美說‘我在我雕塑中訴求什么?將生命中每一種空虛的失落面目轉化為優美的舞蹈”,她是在追尋人生的意義,她得到啟示她有一個使命去完成這樣的意義,她找尋良知的力量,一種源自靈魂的神性。這是超越技術的學習,我們對于中國語境下的雕塑創作與實踐要鼓勵這種心靈的啟蒙和呵護,這才是根本。高美的雕塑再次說明歷史的進程的多向度和多種現實狀態,也促使我們對藝術的堅守更加堅定——經典不可拋棄,傳承有賴新人,創造自有法度,當代方向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