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屆舞臺美術展近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距上屆展覽12年后舉辦的本次展覽,主題為“創意空間與文化生態”,旨在提示當下大舞美觀念的開放性、跨界融合以及引發對文化發展可持續性的認知和思考。看了參展的34個省、市、自治區的3000多人的兩萬多件作品,感覺我國的舞臺美術工作近年來成績斐然,舞臺呈現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但也感到有些作品的舞美過于繁復、奢華,導致形式大于內容。“大舞美”并非大制作,雖然此次展覽舞美是主角,但在舞臺作品中,舞美永遠是配角,不能喧賓奪主。
舞臺美術的創造需要理性,舞臺科技的參與也需要理性,那就是尊重藝術規律和劇種特點,比如京劇,其特點是虛擬和寫意,舞美就不能太實,也不能太滿,要留給演員充足的表演的空問。曾見一些京、昆新戲設計了高高的臺階,演員如演話劇般地上下臺階,沒有傳統程式的“七上八下”,讓人覺得很別扭。而燈光及煙霧的濫用,也使得很多舞劇場景昏暗、人物模糊,形如鬼魅。舞臺美術是為戲劇整體演出服務的,主要任務是創造藝術的外部形象、視覺形象。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觀眾審美在變化,要求舞臺美術創造也要進步、發展、變化,要與時俱進。但又不能脫離劇情甚至限制演員表演,只有介入和增強藝術的表現力,才能夠達到舞美創造的多元化。
近年來,舞臺美術創作出現了大制作的現象,讓人聞得一股矯情的媚俗的氣味,既不完全符合藝術的創作規律,也有違于當今文化生存的現實的國情。如近幾年關于LED的應用,一哄而上,常有極大的盲目性。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前任會長蔡體良認為,舞美可用簡單的杠桿來衡量:一是看它否符合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二是看它是否遵守、適應文化藝術市場的需求。這才是應抱的理性態度。多年來,由于呆種大氣候使然,這股以大制作為方向的聲勢,逐漸蔓延開來,似乎有點難以控制的態勢。尤其是一些應景的晚會,一些迎合官方評獎的劇目,一些有背景或有油水的舞臺演出就做得很離譜,人為的富態,過度地包裝,缺乏創作的自律、自信,將大把的錢盲目地砸到舞臺上,浪費有限的文化資源,制造出一堆經不起檢驗的平庸之作。其結果是藝術語言失態、走調、扭曲,用當下的標準來說,就可以列入反“四風”之列。
進入新世紀后,在大舞美的平臺上,奧運會上的大型文體演出可以說是大制作的制高點了,但它是不可能重復的,也不可能進入常態化運作的機制。我們應當摒棄“戲不夠,景來湊”和“景不夠,霧來湊”的模式,如霧、雨、雪、移動平臺或轉臺等手段的非藝術化的應用,反而會給藝術本身帶來無形的傷害。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成立于1981年,現任會長曹林表示,今后將舉辦定期的“中國舞臺美術四年展”,并逐步把它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盛會,使其成為品牌化的高規格國際展事活動。而對于廣大觀眾而言,就是希望看到更新穎更現代的大舞美,而非不符劇情的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