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舟,實名王治安,1943年生于保定,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961年入伍,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由部隊轉業后,專職從事書畫藝術的創作和研究,被著名書法家張布舟先生收為人室弟子,并賜藝名“佐舟”,他的作品受到書畫名家的好評。先后為全國各地幾十個單位及個人的樓、堂、館、店和牌坊題寫匾牌。
保定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有許多名勝古跡,關岳行宮就是其中的一處。每當人們到此游覽時,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高高聳立在關岳行宮門前的大石牌坊。石牌坊上刻有“忠義千秋”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非常引人注目。它蒼勁有力,氣勢恢宏,正氣浩然,通過“忠義千秋”的書法藝術,不由的讓人產生許多遐想和追思。好似看到古人那一生鐵骨錚錚,征戰沙場,勢不可擋,出生入死的壯烈場面。這幅不可多得的傳世書法藝術精品,就是出自全國著名書畫家佐舟先生之手。
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言:“畫至書時為極,則書至畫時為上乘。”說明書畫同源的重要性。佐舟先生不僅能書能畫,均在書畫藝術有一定造詣和獨特風格。他的畫形神兼備,自然生動,造物在我,并且畫路很寬,人物、山水、花烏、走獸等均佳。他的書法精通各種筆體,尤為擅長榜書。他的榜書,以顏體而知名,書風沉雄厚重、骨力道勁,氣概凜然,蒼勁粗獷,頗具燕趙人慷慨悲歌之氣。
幾十年來,佐舟先生憑借自己的書畫藝術,在北京、東北、西北、華北等十幾個城市進行書畫演示,作品多次全國書畫大賽中均獲獎。其影響力和知名度越來越大,也引起海內外書畫界高度的關注和青睞,其作品被十幾個國家收藏,書畫業績被十幾部辭典收錄。巨艦一毛輕中流自在行
佐舟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從小也對書畫藝術產生了情結。1961年他參軍到中央警衛局,憑著他對工作的認真和天資聰明,既能寫一手好字,又能畫一手好畫,在入伍較短時問內被提升為部隊的俱樂部副主任。使得他有機會經常接觸原國家博物館館長龍謙先生。龍謙先生見佐舟先生字寫的不錯,常約他一同練字,后來龍謙先生又將他推薦給中國近代大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每次郭老來博物館與龍謙先生交流書法時佐舟先生便為二老鋪紙研磨,有機會細心觀察二老行筆運墨,感悟名人書法之精妙處。并經常向二位名師請教書法理論和書寫技巧,可謂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二位名人教誨讓他受益匪淺,他的書法從根本上得到了進展,很受郭老的賞識,并為他題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勉勵他勤學苦練,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能得到名師教誨,名師墨寶,可稱是佐舟先生一生之幸事,是他一生引以為豪的事。但不幸的是,在工作忙亂中不慎將郭老墨寶遺失,這成為他終身一件憾事。
佐舟先生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研究中國書畫藝術中。他又得到被稱為“中國榜書第一人”著名書法大師沙孟海先生的教誨,特別是保定著名書法家張布舟先生收其為人室弟子,并賜藝名“佐舟”。繪畫得到原內蒙古美協主席董建芳先生的教誨,這些名師的指導,使他的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宋代朱熹詩日:“昨夜江邊舂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為了繼續提高自己的書畫藝術,他又參加了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的“書畫研習班”,使自己的書畫藝術水平又提升了一個高度。
在眾多書體中,榜書是佐舟先生最喜歡、最擅長的書體之一。探其原由,因榜書是秦書八體之一,距今已有2200年歷史,它是我國書法園圃中奪人眼目的一朵奇葩,是歷代書法家所關注的。特點是字徑較大、點畫粗壯,需用大筆書就,以臂力或全身之力而為之。身為書畫家的佐舟先生,他知道所承載的責任和使命。幾十年來,他探究、研磨榜書,使其形成了承古而不泥古,求新立異,卻不輕浮造作,書法既保留傳統之法度,又不失現代審美之需,給人一種端莊厚重雄健之美,每當人們看到他的書法作品,特別是親眼看到他現場揮毫施墨時,令人陶醉,真正能給人以書畫藝術美的享受。
多年來,佐舟先生的榜書成就,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商棋報》、《文件周報》、《香港收藏家報》等十幾家報刊雜志邀請他題寫刊名;《臺灣民間文物研究會》、《世界華人書畫研究會》、《香港國際收藏協會》等多家協會以及全國十幾家團體,也邀請他為其題寫牌匾;河北電視臺“猜中猜”節目,特別邀請他現場演示書法藝術,受到同行的一致稱贊。河北電視臺《午問視野》欄目還專題報道他了的書法藝術。
神情形兼備 造物于我心
佐舟先生是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喜愛古典音樂、喜愛“游山玩水”,喜愛書畫治印。他能從古樂中引取音樂的節奏感、美的旋律,從音樂中可以激發創作的靈感,創作的激情。他在“游山玩水”之中,能“寄情寓意”、“緣物寄情”,抒寫萬物之靈氣。
從他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書法的雄健、奔放的氣勢,音樂中的伴奏感。觀其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展作品《太行舂曉》,此作品是他”游山玩水”時看到太行山的雄偉風姿,感受到大自然真山真水的沖擊力,尋找到自己創作靈感而作。此畫采用北方密體山水技法進行構圖,其運筆用墨技巧熟練自如、攏形成像、作品神貫于內而勢取于表,有一處流云飄渺的旋律美。這是他對自然界的一山一水,認真觀察、研究揣摩后,印在腦里,熟爛胸中,而后傾瀉而出,一氣呵成,達到“隨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創作天地,這足見印證了他“造物在我”的境界。難怪香港收藏家歐陽先生贊許此幅作品“書畫同源自成風格,畫出新境久讀不厭”。
在佐舟先生的眾多的繪畫作品中,獨具創新的是采用工寫技法合畫的蟬。在參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展作品《聽音高處尋》,此圖構成:有會頭嗚叫的蟬,竄跳的貓組成。國畫是作者通過行筆潑墨,利用宣紙的特性,通過水、色、墨在生宣紙上的積與散,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實現作者的意圖,這種技法叫寫意;而中國工筆畫是通過作者在熟宣紙上,對景物進行三礬九染,層層罩染而成。中國畫的特點是追求作品的神韻內涵,注重繪畫的詩情畫意,這是東方特有的繪畫風格。佐舟先生將兩種技法結合使用,并將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用于作品中,通過用工筆描述靜止的蟬,用寫意技法描述跳竄的捕食的貓,使畫面產生虛實動靜并存的效果。在這幅作品中,佐舟的虛筆破水法,使蟬的翅膀清晰透徹,形象逼真如真蟬一般,讓觀賞者無不贊揚,令人耳目一新。在作品中對線與面,色與墨的運用,自如得當,恰到好處,使其整幅作品情景交融,既有其形,又有其神,不僅做到了“形神兼備”,而且達到本身作品的“意境”,楷稱為“傳世佳作”。這也足見佐舟先生扎實的書畫功力,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的佐舟先生,為人低調,謙虛不言功,仍執著默默耕耘在書畫藝術中。愿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創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傳世精品,名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