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眨眼的功夫,便來到了年末。經歷了一年,車載多媒體系統的配置也越來越豐富了。曾經只有在豪華行政房車上面才能見到大屏幕多媒體系統,讓人羨慕不已。而到了現在,下至幾萬塊的平民小車也能擁有一個屏幕尺寸可觀的車載多媒體系統,而在功能上也各有各的特色,包含的內容也更為豐富。這期,本刊與廣州欣樸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的郭總一起來探討目前市場上車載多媒體系統的情況。
聚焦功能與映畫讓前級升級空間變小
縱觀現在車載多媒體系統的配置,盡管有所差異但亦大致相同。一邊以BBA為首的廠家認為,伸手觸摸屏幕以及低頭操作屏幕會影響到行車安全,遂將屏幕移到中控的上方,并加入一套以旋鈕為主導的人機交互系統,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另一邊的車廠,則繼續豐富車機的內容,加入智能互聯功能,強化互聯網+的體驗。
不難發現,車廠正在將大屏幕多媒體導航系統普及化,國內傳統豪華車三強BBA更是將該項配置列為旗下車型的標配。同時,車廠亦繼續將系統功能豐富,蘋果Car Play、Android MirrorLink等互聯模塊經已普遍出現在不同級別的車載多媒體系統上。此外,前裝廠家正不斷地將此前后裝才會出現的功能整合到前裝車機上,留給后裝市場升級的空間越來越小。后裝廠家此時更應在大同的環境下尋求突破點,繼續在市場上站穩。既然“視”覺上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那么“聽”覺呢?
前級音效升級空間是影音升級趨勢
向來汽車原車音響的效果總會差強人意,聽一下電臺還能勉強應付。除非您開的是豪華轎車,上面配備了柏林之聲、BW等頂級牌子的音響系統,效果自然無法比擬。但是更多的車型只會配備簡單的喇叭,更不用討論功放、DSP等設備了。所以如今在后裝市場能看到已經有廠商開始推出提升音響音質的主機產品,上市吸引了不少的用戶。故推出價美物廉的注重音效的產品能吸引相當的車主。
很多原車或后裝的主機,且不說音頻處理單元的配置有多高,僅就功率匹配而言很少能夠做到直接推動喇叭。很多主機的參數標識提供了4*45W的功率輸出,實際上每路輸出功率能夠做到15W就相當不錯了。而為了讓喇叭更高效,很多前裝車型會搭載靈敏度較高的喇叭。因此,整車音效的提升,不僅要關注后端,更應該關注前端。
在與郭總的交流過程中,筆者忽然意識到,不單前端很重要,高保真、低失真的信號傳輸同樣重要。若果將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傳輸到喇叭,音樂的失真度會相對較高,對于音樂有很高追求的車主肯定不能接受。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傳統的信號傳輸技術已經不能滿足車內信號傳輸的要求。后裝的廠家不妨考慮采用更為先進的傳輸技術,將音源傳輸基本功打好,讓“聽”覺更上一層樓。
機頭部分作為音源,其效率與音頻處理一直是主機廠家想關注而力有不逮之處。實際上,大凡音源升級做得好的產品,多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如飛歌黃金版,以及今年路暢推出的T820,都在音效處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并獲得了專業店、專業人群的認可。再如,很多廠家也在嘗試在機頭中加入DSP或數字功放等,都預示著前級廠家已經意識到,僅僅靠以往高清大屏、酷炫功能,很難繼續打動市場,而升級空間寬廣的后級,恰恰是未來可以支持持續發力的領域。
目前,欣樸亦在嘗試在傳統的解碼業務之外,在原車音頻解碼等方面進行新的嘗試,未來的產品及技術形態會如何發展,本刊將做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