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1625年的沈陽故宮,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它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更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而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為聞名遐邇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并且還藏有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珍品,其中就不乏許多珍貴的清代木雕精品。
這些充分體現清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木雕精品,木質有紫檀、紅木、黃楊木、硬木、沉香、樺木等,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圓雕、淺雕等。種類大到古建筑的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中至宮苑內的聯匾橫額、陳設家具,小到隨處可見的擺件、工藝品等,可謂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無不呈現出中國傳統木雕多姿多彩的面貌。限于篇幅,筆者現今為大家介紹沈陽故宮藏清代小件木雕精品,以饗讀者。
清紫檀雕花文具箱(圖1)
文具箱以紫檀木雕刻制作,總體呈立方體式。箱頂內斂,形成梯形出檐結構,斜面浮雕多種幾何圖案;箱正面為雙開門式,安有銅鎏金鏨花鎖鼻和折頁,箱左右兩側安有銅提手;雙門及左右兩側箱板,浮雕拐子紋和如意頭圖案;箱體下部四周配有牙板,亦雕拐子紋、如意頭紋。此文具箱頂蓋可開啟,方便實用,為清宮原藏之物,尤其珍貴。
清紫檀雕回紋嵌玉方盒(圖2)
紫檀木質雕刻而成,分上蓋、下盒兩部分。倭角正方體,倭角處有凹槽,盒蓋和盒身高度相等。盒里光素,盒頂、盒蓋外壁、盒身外壁均浮雕整齊的回紋,蓋頂中心鑲嵌圓形白玉片,其上浮雕渦形水波紋飾。
清紫檀雕鵪鶉式盒(圖3)
紫檀木質,分上蓋、下盒兩部分,外形雕成鵪鶉形,內里為光素面。盒為子母口,底部有圈足。盒表面滿雕卷云紋,蓋面祥云之中雕刻五只飛翔的蝙蝠,寓意“五蝠捧壽”、“平安(鵪)長壽”之意。此盒設計獨特,木質上乘,雕工精美,為木雕中之上品。
清紫檀雕花卉海棠式盒(圖4)
紫檀木雕刻制成。木質堅硬細膩,外形為海棠式,分盒蓋、盒身兩部分,子母口。盒里壁光素,蓋面淺浮雕夔龍紋,正中雕蕃蓮花一朵,安居盒蓋中央;蓋邊緣淺雕回紋一圈;盒蓋外壁及盒身外壁均滿雕錢式紋,雕工精細繁縟,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審美觀念。
清紫檀嵌玉如意頭式盒(圖5)
紫檀木質雕刻制作,盒總體呈菱形,分上蓋、下盒兩部分,盒內為光滑素面,子母口。盒邊沿為海棠式素面,多弧形圓棱波紋。蓋頂浮雕卷草雙交紋,形成四個如意頭形狀,其中心處鑲嵌白玉雕件,為雙魚相擁嬉戲形態,寓意“連年有魚(余)”。
清檀木浮雕云龍小立柜紋帶扣(圖6)
此件小立柜以檀木雕刻而成,總體為立方體造型,上部為雙開門頂柜,下部為雙開門、雙抽屜立式柜。立柜表面配有多組銅鎏金鏨云龍紋銅活,包括有折頁、柜鈕、提手等。柜邊框浮雕扣子紋,柜門、抽屜、下部牙板等精雕海水、云龍圖案,異常精美,雕工細膩,頗具欣賞價值。
清琴棋書畫文具盒——琴(圖7)
為清宮內府所制琴棋書畫文具組盒之一,紅木雕制。琴盒制成縮小的古琴形,盒面鑲嵌有圓形骨質白徽七枚。盒底有四足。盒內中空,可用于盛裝文具。 琴、棋、書、畫為古代文人所擅長的文化技能,后世常將其制成四種文玩器物,放置于書案之側,既為文具用品,又是賞玩器物,頗有傳統文化氣息。
清琴棋書畫文具盒——棋(圖8)
棋盒為一對,紅木雕制,均呈橢圓形,分上蓋、底盒兩部分。蓋面微凹并有弦紋一周。子母口,底部有矮圈足,里外均素面。雙盒造型雖然樸素,內含萬千氣象。
清琴棋書畫文具盒——書(圖9)
書盒呈長方形,以紅木分別雕刻函套、書盒。裝飾別子和題簽、書冊均為骨質鑲嵌,題簽刻有“西清古鑒”字樣。書函外面及兩邊淺雕錦袱紋。可打開盛物,可插入保管,方便實用。
清琴棋書畫文具盒——畫(圖10)
畫盒為紅木雕制,由三個摞在一起的手卷組成。可打開盛物,折疊則為畫卷裝飾。盒面浮雕錦紋地、菱花紋地,畫卷兩側雕手卷形式,軸頭鑲嵌白玉質,題簽為骨質,其上淺刻“倪高士林亭秋影圖”、“曹云西松蔭高士圖”等文字,并制以畫別子、系帶等裝飾,十分逼真。
清紫檀柄匏片淺雕歲寒三友三鑲如意(圖11)
以紫檀木、匏片復合而成,總體呈三塊瓦式,分上、中、下三處鑲嵌匏片。器柄微屈,其上鏤雕荷花、鷺鷥以及松樹、水塘等圖案。器身所鑲匏片,雕刻典型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和御制詩文:如意頭部雕老松一株,松側刻高宗御題五言詩一首:“長柯臨磊砢,霃郁昌云門;含華運四氣,靈變集清氛。”詩前刻題款:“乾隆丙戌”,詩后刻款:“御題”,款下刻鈐印“乾”、“隆”圓、方連珠印。柄中部雕叢竹,竹旁雕題詩:“新篁翠欲流,簫械已成秋;老干偏生硬,風吹不掉頭。”柄端雕梅花,其側刻詩文:“矯然披雪起,傲骨秉忠貞;破花澂清苦,含葩孕雅英。”如意柄背面陰刻隸書御制七言句:“福始開元慶有永,壽增肇祚算無涯。”句后刻款:“臣弘旿敬書”,款下刻“臣”、“旿”朱文方印二方。如意尾部附金黃絲線編盤腸及雙穗。
清黃楊木透雕群仙慶壽如意(圖12)
黃楊木質雕成,總體呈三鑲式。器身全部采用透雕、圓雕、淺雕技法精心雕刻,全器顯得玲瓏剔透,十分高雅。如意頭部鏤雕一組人物,一人手持如意安坐展翅騰飛的仙鶴背上,其左右有執扇、打旗雙童,仙鶴下部有五人遙望,各持寶物,以示祝壽。如意中部和柄部鏤雕海水、龍舟、人物以及松樹、蝙蝠等造型,雕工精致而逼真。如意柄端栓系綠盤腸結和橘紅雙絲穗。 如意一般用竹木、玉器及琺瑯等材質制成,其表面鑲嵌多用玉石、寶石、匏片、牙骨等材料。如意頭通常做成靈芝狀或云葉形,下部長柄微屈,以供指劃或賞玩之用。如意在明清時期基本衍變為象征性器物,代表“稱心如意”的美好祝愿之意。
清黃楊木雕靈芝如意(圖13)
黃楊木產于我國南方地區,木質堅細,木色與臘梅花近似。如意即用竹、玉、骨等制成,頭作靈芝或云葉形,柄微曲。供指劃或賞玩之用。如意又有稱心如意之意。此如意用黃楊木制成。顏色呈深黃色。如意頭做靈芝形,柄刻靈芝七枚。黃楊老干,不中繩墨。雕者因勢造形,遂得此寫生小品,屬巧工細雕之作。
清硬木圓雕白菜洗(圖14)
采用圓雕加浮雕技法整體雕制而成,木質細膩沉重。外形為仿生白菜造形,白菜頂部雕刻凹槽為洗池,構思巧妙。菜葉、葉幫雕工形象,有如實物再現;菜葉外壁浮雕壁虎、蛐蛐、蚱蜢、蟈蟈等昆蟲。此件器物設計新穎,所雕白菜、昆蟲更是栩栩如生,堪稱木雕中之精品。
清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筆筒(圖15)
筆筒以整體沉香木雕制,木質堅硬沉重,并散發濃郁的香味。口部呈橢圓形,筒外壁圓雕、浮雕一周山水圖案,山峰林立,雜樹掩映,景致萬千;山林間點綴茅屋房舍,一老翁頭戴斗笠,閑坐于崖邊似在垂釣,崖下一只小船飄蕩水中,恰如世外桃源。此件筆筒雕工精細,具有實用和欣賞雙重價值,難能可貴。筆筒下部配有紅木雕底座,光滑圓潤,錦上添花。
清沉香木雕七佛缽(圖16)
此缽以整塊沉香木制成,木質略為粗糙。器型呈圓缽形,平口直腹,近底處內斂。缽內壁光素,缽外壁一周等分浮雕七尊佛像。各佛以半圓雕制成,均為結跏趺坐,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頭頂光環,身披袒胸袈裟,面目莊嚴,使人望而敬畏。此件器物原為實用器,后應作為供器使用。雕刻細膩,做工圓潤,不失為佛教法器精品。缽原是印度僧侶手托用于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飲食和供于佛前的供養之具。相傳釋迦牟尼有六位祖師,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加上釋迦牟尼佛共為七佛。后世常將七尊佛像進行組合繪畫或雕刻,以宣揚佛教教義。
清樺木透雕群螭靈芝清供(圖17)
此件清供為樺木苞材質,木質細膩,質感清爽。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精心雕刻而成。全器呈不規則形,立體雕成枯木、頑石形狀;依山石向上雕6只蟠螭并數朵靈芝,以象征平安、祝壽之意。清供底部有四足木座。此器造型奇偉,雕刻刀法嫻熟,所雕物體形態各異,是樺木雕刻品中一件上佳之器。
清木雕雙虎(圖18)
雙虎取癭木隨形巧琢而成。圓雕一只母虎,口中銜一崽虎,正作避走狀。大虎二目圓睜,表情兇猛,身健彪悍,虎爪有力,粗壯的虎尾高高豎起,似給觀者以威嚴的警告;小虎四肢舒展,雙目圓睜,頑皮可愛。此物在制作過程中,有意保留雙虎身上的粗糙外表,如同虎身皮毛,形象生動,似可傳神。
清樺木雕牧牛像(圖19)
以圓雕技法整體雕刻制作,材質為常見的樺木,總體著色呈深褐色。水牛作回首狀,雙角向后彎曲,雙目圓睜,四肢健壯有力,牛腹碩大,牛尾上甩,頗具動感;牛背之上斜坐一個牧童,肩背草帽,面帶憨容,左手撐扶牛背,赤裸雙足,一副悠閑自得之態。
以上沈陽故宮藏清代木雕精品,全景式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它們彰顯了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的詩情畫意,是一部木質的史記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