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春節(jié)期間,河北博物院舉辦了《經典傳承七十年——“白毛女”主題收藏展》。展覽共展出《白毛女》劇本、宣傳資料、藝術作品、生活用品等500余件,珍貴照片50余張。同時,展廳開辟了視頻觀看區(qū)和音頻試聽區(qū),供觀眾欣賞各個階段創(chuàng)作的歌劇、舞劇、電影等,全方位地展示了《白毛女》自誕生以來近七十年燦爛輝煌的歷程。
《白毛女》的素材源于19世紀30年代初在河北西部平山、阜平、順平等地廣泛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當時,在晉察冀日報社工作的李滿天創(chuàng)作出小說《白毛女人》,并托人帶給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周揚。周揚看后,當即決定創(chuàng)作一部以“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為主題的歌劇。在經歷一系列嘗試后,青年詩人賀敬之、作曲家馬可等人成功創(chuàng)作出既有民族風味又有時代特色的歌劇《白毛女》。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出席觀看。一曲催人淚下的“北風那個吹”,不僅唱遍了大江南北,還成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白毛女》深刻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在上世紀40年代震動了大半個中國。這是一部偉大的文藝作品,是中華文化歷史上巍然矗立的一座里程碑。該作品不僅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而且漂洋過海,成功地走向世界舞臺。多年來,其藝術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劇情隨時代發(fā)展有所調整,深邃感人,歷久彌新。
代代相傳,薪火不斷。2015年,歌劇《白毛女》再一次復排上演,青年歌唱家雷佳繼王昆、郭蘭英、彭麗媛之后,成為第四代“喜兒”的扮演者。在老藝術家的悉心指導下,雷佳扮演的喜兒音色圓潤,清新自然,觀眾反響熱烈,社會效應轟動。以此為契機,我們聯系到中國“白毛女”收藏第一人——牛雙躍先生,并籌劃了這個主題收藏展,以此向這部紅色經典致敬,向老一代藝術家們致敬!
七十年來,《白毛女》以驚人的藝術魅力,被改編成電影、芭蕾舞劇等各種曲目,并被創(chuàng)作成連環(huán)畫、油畫、年畫、雕塑等各種藝術作品,甚至暖壺、茶缸、撲克等生活用品也被打上了“白毛女”的品牌和印記。“白毛女”儼然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符號和經典標志。與“白毛女”有關的藏品種類繁多,不勝枚舉。按照功能和性質,大致劃分為劇本、宣傳資料、音像制品、藝術作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六類。
“白毛女”劇本
“白毛女”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芭蕾舞劇、京劇、滬劇、評劇、粵劇、西河大鼓、通俗說唱等多種版本,并被翻譯成俄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多國文字在海外迅速傳播。
1.六幕歌劇《白毛女》劇本。1946年韜奮書店出版,這是目前所發(fā)現的最早的歌劇劇本。
2.1947年晉察冀邊區(qū)第三師范印歌劇《白毛女》劇本。這是晉察冀邊區(qū)最早的歌劇劇本,也是最為珍貴的版本。
3.京劇《白毛女》劇本,195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4.滬劇《白毛女》,1949年7月12日盛大公演紀念刊。
5.西河大鼓《白毛女》,1965年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6.通俗小說《白毛女》,1952年12月上海百新書店出版
7.俄文版《白毛女》,1952年蘇聯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8.英文版《白毛女》,1954年1月外文出版社出版。
9.法文版《白毛女》,1955年法國聯合出版社出版。
10.清水正夫簽名的《白毛女》劇本,1983年11月日本株式會社講談社出版。
“白毛女”宣傳資料
1950年,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田華、陳強、張守惟等主演的黑白電影《白毛女》上映后,引起社會的巨大轟動,甚至引發(fā)全國規(guī)模的“白毛女熱”。作為電影的附屬品,與其相依相生的宣傳畫、海報、劇照、廣告等層出不窮。隨著1958年松山芭蕾舞團來華演出及1965年中國版芭蕾舞劇在“上海之春”公演,芭蕾舞劇的海報、招貼畫、節(jié)目單也隨之誕生。
1.1967年4月25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及27個地市的報紙同時在頭版頭條報導芭蕾舞劇《白毛女》。
2.1977年3月13日,《人民日報》全版報導《白毛女》。
“白毛女”音像制品
“白毛女”的音像制品包括唱片、磁帶、錄像帶、光盤等,存世量非常多。有歌劇、電影、芭蕾舞等多種形式,涵蓋了各個時期老藝術家的經典唱段。其中,建國初期由人民唱片公司發(fā)行的膠木制唱片十分難得。最為珍貴的是,這套唱片的封面上同時有賀敬之、王昆、前民三位在中國歌劇舞臺叱咤風云幾十年的老藝術家的親筆簽名。
1.王昆版歌劇《白毛女》黑膠唱片,封面有賀敬之、王昆、前民三位老藝術家共同題字。
2.郭蘭英版歌劇《白毛女》黑膠唱片。
3.外文版芭蕾舞劇《白毛女》黑膠唱片。
“白毛女”藝術作品
以“白毛女”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有油畫、國畫、漆畫、植絨畫、剪紙、年畫、連環(huán)畫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中,連環(huán)畫有多種版本,以著名工筆人物畫家華三川創(chuàng)作的彩色連環(huán)畫影響最大,1965年榮獲第二屆全國連環(huán)畫評獎繪畫一等獎。他創(chuàng)作的《白毛女》連環(huán)畫細膩生動,線條流暢、在色彩上繼承了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的技法,也融匯吸收了夕陽水彩畫的表現技巧,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1.《白毛女》畫冊,1949年7月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此版本十分珍貴,為海內外僅見。
2.華三川創(chuàng)作的《白毛女》連環(huán)畫,1964年少兒出版社出版。
3.《白毛女木刻和詩》,由牛耕木刻,邵子南作詩,1951年西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電影《白毛女》海外演出的海報,存世極少見。
5.植絨畫《白毛女》一套
“白毛女”文化用品
以“白毛女”為主題的文化用品有郵票、首日封、明信片、極限片、年歷片,甚至作業(yè)夾、練習本、日記本、書簽上都是“白毛女”的圖案。尤其是1965年上海紙品四廠出品的芭蕾舞“文娛片”,存世量極少,其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非常高。另有一套1973年9月由中國人民郵政發(fā)行的郵票和首日封,極其難得,非常珍貴。
1.“白毛女”郵票及首日封
2.“白毛女”極限片
3.“白毛女”書簽
4.“白毛女”字帖
5.“白毛女”作業(yè)夾、練習本、日記本
6.“白毛女”文娛片僅見一種,三個版本,件件都很難得,市場價值也極高,而將三個版本集大全者更是鳳毛麟角。
“白毛女”生活用品
除藝術作品和文化用品外,“白毛女”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煙標、火花、布標、襪標上有“白毛女”,暖壺、茶缸、糖盒、折扇上有“白毛女”,甚至縫紉機、香皂盒、琴弦袋、手提包上都有“白毛女”,由此可見其喜聞樂見的程度。
1.“白毛女牌”縫紉機
此件藏品來自遙遠的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是當年上海支邊青年的紀念品。目前國內僅見這一臺,且品相上乘,十分珍貴。
2.“白毛女”影集
3.“白毛女”暖壺
4.“白毛女”手絹
5.“白毛女”搪瓷盤
6.“白毛女”紀念像章
7.“白毛女”折扇
8.“白毛女”糖盒
為了收藏與研究“白毛女”,牛雙躍先生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親自拜訪當年參與創(chuàng)作與演出的老藝術家們,如歌劇《白毛女》的編劇賀敬之、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師、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中的喜兒田華老師等,更得到他們的親切關懷與幫助。其收藏的“白毛女”系列藝術收藏品級別高、種類多,共12600余件,在國內屈指可數。2013年11月,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展出期間,日本亞洲地域研究所特任研究員、立教大學教授、日本“白毛女”主題收藏家關浩志及其學生一行四人,專程從日本飛往中國,來參觀這些珍貴藏品。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第四代喜兒的扮演者雷佳特意來到河北博物院,對展覽的選題、內容及形式設計給予充分肯定,并對形式多樣的展品贊嘆不已。展覽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老中青幾代觀眾的認可及全國收藏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