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我手頭有一件孫中山榜書“壽”字中堂(見圖1),紙本,墨書,縱169厘米,橫67.5厘米。左下方落款“孫文”,下鈐白文印“孫文之印”;右上角鈐有白文長方印“灝文堂”收藏印。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并不以書法知名,但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顏真卿、蘇東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頗具造詣的。他的書法作品有著不同尋常的韻味——不僅僅有博大豪邁、氣勢恢宏的榜書作品,也有儒雅、輕松、格調清新、韻味綿長的行書作品。從字法字構看,顏字的寬博與厚重仍依稀可見,但已作為一種風格轉換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種精神或者說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強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潛移默化中服從于行書作品的整體風格。
孫中山生平手跡留下最多的是書信、手令、手札,其次是著述手稿,但最具有書法創作味道的則是為友人及社會各界名流的題詞。這件榜書“壽”字中堂,就是他為友人及社會各界名流的題字。2010年7月19日,中貿圣佳“名家書法楹聯專場”,有一件徐世昌款灑金紅宣紙行書五言聯立軸拍品,上聯右上角也鈐有一方白文長方印“灝文堂”。《說文解字》 :“壽,久也,從老省(引申為長久)。”“壽”字還形成壽文化。壽文化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老子》等古典文獻中有極其精辟的論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壽文化更加完善。我國各族人民養成了豐富多彩的祝壽習俗,如,六十歲稱為初壽,八十歲稱為中壽,百歲則稱為高壽。又如七十七歲稱為喜壽,八十八稱為米壽,九十九則稱為白壽。福祿壽三星中有老壽星,成語里有壽比南山,日常用語中有健康長壽。傳說中,最長壽的人有彭祖,祝壽用品中有壽面、壽糕、壽桃、壽聯等。喪葬文化里有壽穴、壽木、壽衣等。
圖2,陜西博物館珍藏一橫幅鏡心“博愛”,署款“蔭南先生屬。孫文。”下鈐白文印“孫文之印”。蔭南,即吳棠,字蔭南,號萼同,錢塘(今杭州)人,寄居嘉定(今屬上海市)。善摹鐘鼎古器。
博愛, 廣泛地愛一切人。《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三國(魏)曹植 《當欲游南山行》:“長者能博愛,天下寄其身。”(宋)歐陽修 《乞出表》之二:“臣聞愚誠雖微而茍至,可以動天;大仁博愛而無私,未嘗違物。” 《孝經·三才章》:“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博愛云者,為公愛而非私愛,即如‘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
圖3、4(一組4枚),由于民國初期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0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圖案采用大總統肖像,以后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這種民國元年版銀幣,直徑3.9厘米。正面中區淺浮雕孫中山側面頭像,一周弦紋和圓珠紋中區和外區隔開;外區上面隸書“中華民國”、下面“開國紀念幣”,兩側對應各飾一束梅花;邊沿飾一周齒紋;直線邊齒紋。背面中區隸書直讀“壹圓”為幣值,幣值被豐谷圖案圍繞;一周弦紋和圓珠紋將內外區隔開,外區為英文:上方“MEMENTO”(兩邊飾六角星),下方“BIRTH OF REPUBLIC OF CHINA”;邊沿飾一周齒紋。此銀幣重26.6克,成色89%,俗稱“小頭”。該幣作為中華民國國幣發行,流通甚廣,數量較多。據說這種紀念銀幣的版別,有民國元年、16年、17年等,以及南京版、天津版等。
圖5、6,民國十六年造孫中山陵園紀念幣。孫中山陵園紀念銀幣,民國十六年(1927)鑄造。該幣由奧地利造幣廠設計雕模,正面上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八字,下為孫中山正面像,淺浮雕,雙眼炯炯有神、面目如生,須發清晰可辨,堪稱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背為中山陵園圖案,旭日初升、松柏并茂,中書“壹圓”面值,下為“十六年造”四字。當時鑄量僅數百枚,作饋贈有關方面之用,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邊沿飾一周齒紋;直線邊齒紋。直徑39.3厘米,重26.6克。
圖7、8,中華民國十八年(壹圓)孫中山正面像三帆銀幣。正面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七字,下為孫中山正面像,淺浮雕;背面三帆船,左右側鑄刻“壹”、“元”。 邊沿飾一周齒紋;直線邊齒紋。銀幣直徑3.9厘米,厚度0.25厘米,重量約26.7克。此幣為奧地利制版。
圖9、10,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孫中山側面像(壹圓)帆船圖銀圓。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中央造幣廠鑄。上年初,政府決定確定銀本位幣制,公布中華民國國幣條例,同時由中央造幣廠開鑄此正式國幣。正面上方鑄“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其下淺雕孫中山側面頭像;背面雕海水、帆船,左右兩側鐫幣值“壹圓”兩字。壹圓銀幣規定重七錢二分(26.6克),成色八八(88%),此幣推行甚速,流通極廣。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孫中山側面像帆船銀圓,亦由上海中央造幣廠鑄。是年值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將白銀大量回收,故此幣停鑄,市面流通很少。樣式、重量、尺寸和二十三年幣一樣。
圖11、12,民國十七年甘肅孫中山正面像壹圓銀幣。直徑3.88厘米、厚度0.24厘米,重量26.7克。此幣由位于蘭州的甘肅造幣廠于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鑄。甘肅省在清朝時沒有銀元鑄造機構。民國15年(1926)8月,馮玉祥將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劉郁芬部將“隴南王”孔繁錦驅逐出天水,并將孔繁錦設在天水的鑄造銅元的造幣廠設備運到蘭州。民國十六年(1927)甘肅造幣廠在蘭州成立,并于第二年(1928)鑄造了中華民國十七年甘肅省造孫中山正面像壹圓銀幣及輔幣。此幣鑄期短,鑄量小。銀幣正面中央為淺模,鐫孫中山正面中山裝肖像,人物刻畫細膩,雙目炯炯有神。肖像上環鐫“中華民國十七年”七個字,為深模。背面中央珠圈內鐫中華民國國徽青天白日,珠圈外上邊緣鐫“甘肅省造”四個字,左右兩側鐫幣值“壹圓”兩字,下鐫兩字滿文,銀幣邊緣鐫扣形花邊,邊飾光潤工整,非常精美。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廣東中山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每年的11月12日便是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
今年的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勛,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毛澤東主席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毛澤東主席說:“將來我們的力量越大,我們就越要孫中山,就越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
毛澤東主席還指出:“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